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卷共10页,共23道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科学考古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当代考古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就需要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历史已证明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考古学不仅仅为重建过去、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要传承与弘扬文化。如果从“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也许你首先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研究国家的起源,去寻找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属冶炼、文字。这个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臬,直到大家逐渐认识到诸如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这并不影响印加帝国曾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人口,以及南北超过五千公里的疆域。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对之后,大家似乎对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乱。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文化!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华文化的形成。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或核心思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体系。就中华文明而言,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有诸子百家的其他思想,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而它们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比如中华文明之于天道、礼乐的强调,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就能够找到踪迹。这个意义的中华文明,它决定所有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包含着所有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根基,确定何为善,何为美。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不是口口相传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生活的遗留就是考古学研究的物质遗存。考古学从这个意义上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就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让考古学可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大众对于考古学家的印象总是与挖墓、探险联系在一起,考古总是意味着发现神秘的过去(如三星堆)。其实考古学的关注点跟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是一致的,横渠四句能够非常好地概括这个共同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万物的“心”就是文化意义,民众的人生意义来源于文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承载之物,考古学是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文化持续不断的传承。器以载道!考古学扎根深远,意蕴绵长,这已经不是“作用”所能包含的了。
(摘编自陈胜前《考古学有什么用?》,《读书》2022年第4期)
材料二:
当代考古学中最深层的矛盾之一是科学和人文的对立。过程考古学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考古学立足于科学之上,建立“作为科学的考古学”;而富有人文色彩的后过程考古学认为并不存在客观的考古材料,物质都是包含意义的,此即“作为人文的考古学”。
作者(陈胜前教授)在书(《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一书)中对这两种思想进行了重构。他认为科学与人文相伴相生,没有人文思想就没有科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石学虽然认识论比较落后,但也有合理的地方,不应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为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
B.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国家文明的标准有“城市”“金属冶炼”“文字”三个要素,但印加文明只具备一个要素。
C.材料一认为,中华文明探源不应该只是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要探寻中华文化的形成。
D.材料二认为,后过程考古学也就是人文考古学,过程考古学与后过程考古学是相互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考古学作为一门学问,试图凭借科学解决一切问题,但这是很难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目标。
B.中华文明的儒、道、佛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均能够找到踪迹。
C.陈胜前教授提出了文化考古学这一课题,其中包含三个子课题,即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
D.文化考古学认为,考古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应保持一种张力,这与后过程考古学的理念是一致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考古学“器以载道”观念的一项是(3分)
A.四川稻城县皮罗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人员已发现7个文化层、近万件石制品和用火遗迹。
B.对出土甲骨进行研究,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做DNA鉴定,可知远古人占卜用的是黄牛或水牛的肩胛骨。
C.甘肃南佐环壕聚落遗址面积达600万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中国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之一。
D.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以夏商王朝为中心的中原与周边地域的政治、文化关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简要概括作为文化的考古学的含义及意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锻 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截。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