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64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他极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他呼吁现代人要将自己的思想直白、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打破旧中国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成为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曾将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现代社会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素的价值支撑。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有切身感受。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道德追求也就是应有的信仰追求、理想追求。现代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是,《诗经》中有一句诗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鲁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鲁迅是中国底层民众的忠实代言人,他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的“道德准则”是“损己利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娴熟地掌握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对于革命、权力、人道、暴力等复杂难解的问题都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一生耗费精力最大的,便是探寻什么是理想的人性、国民劣根性的根源何在之类的问题。他的小说与杂文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便在这里。近几年,当人们直面现代化与传统的时候,国民性问题作为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便自然地在艺术领域中被再次呈现出来。
读一读各式的新乡土小说、民风民俗色彩十分浓郁的地域小说,都有类似的思路。贾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代 发展会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现实意义,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会不断更新。
B. 最理想的人性包含诚与爱,它不仅在鲁迅时代缺乏,即便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
C. 鲁迅具有洞察力,面对复杂问题能够由此及彼、通古见今,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D. 王蒙、贾平凹等在小说中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体现对人性的忧思。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作品之所以成为学校传统教材,是因为其文学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能力。
B. 阅读鲁迅作品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而是获取精神上的资源。
C. 鲁迅塑造新型民族性格的三点主张,契合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具有先进性。
D. 国民性的问题经由鲁迅作品引发人们思考,又经由当代有良知的作家得以深入探讨。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B. 鲁迅指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C. 鲁迅的《一件小事》启迪人们要看到车夫一类底层人的爱心与担当,以此反省所谓知识分子的自私与渺小。
D. 鲁迅的《拿来主义》从送去主义写起,先破后立,在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中抨击时弊,显示高超的批判艺术。
4. 同样谈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 班级举行“《祝福》读后谈”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会不断更新”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本身会不断更新,而是它们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的应用和解读会有所不同。选项曲解文意。
B.“即便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 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明确指出鲁迅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但没有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
D.“王蒙、贾平凹等在小说中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王蒙试图写出中国儿女的魂魄来,当他无情地剥脱着人性的外衣时,他是不是也进入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境地?还有贾平凹,他对鲁迅研究论著的热心和关注,绝不亚于一些学者”“是不是也有鲁迅乡土小说式的惨烈”提到了王蒙的作品《活动变人形》和贾平凹的作品,指出他们在创作中探讨国民性和人性问题,但作者是用疑问的方式猜测他们的情感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浪花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姑娘看着奇形怪状的礁石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