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语文试题(新课标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760字。
绝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因地处黄河以西且形似走廊而得名,专指祁连山脉(走廊南山)与走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通道。它之所以能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河西走廊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相会,西与塔里木盆地连接,地处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
②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侧的古浪峡,西至甘新交界的星星峡,东西长900余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100多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北部低山丘陵与荒漠四大地貌单元,其内部除山地、河谷、冲积平原以及绿洲、湖泊外,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戈壁。河西走廊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沙频繁,冷热变化剧烈。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在走廊腹地形成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得益于这三大水系的灌溉滋润,河西走廊内部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瓜州三大绿洲区,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地和名副其实的孔道。古代史籍中就有“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
③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是众多民族迁徙的必经通道。费孝通先生将河西走廊及相邻地区称为西北民族走廊,德国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将其称为“民族交往的大道”。作为一条民族大通道,历史上先后有乌孙、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吐谷浑、回纥(鹘)、党项、蒙古族、回族以及汉族等几十个民族栖息于此。这些民族或辗转迁徙,或世代居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西北疆域,在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多元一体格局,河西走廊成为“华夷交汇”之地。
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西走廊早在中西交流开启之际就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襟带要冲。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深刻认识人类交流与融通的典型样本。通过河西走廊,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交流的艰难历程、强大动力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⑤张骞通西域之所以被称为“凿空”,就在于这一空前壮举经河西走廊正式开启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交流和直接贸易。此后,汉朝通过捍卫道路畅通和安全,为过往使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增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政治互信,使河西走廊从此成为“开远夷,通绝域”的走廊和中外文化交流长河中最安全、最繁忙、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汉、唐、元、明、清等朝在河西走廊设有完备的驿站体系,以巨大的财政投入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位于敦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真实记录了汉朝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与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认为:“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博望侯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为后世所继承,一代又一代的使者、行旅在声声驼铃中艰难前行,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成为持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⑥河西走廊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作为闻名天下的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其与周边的城鄣亭燧和边墙堡寨等防御工事共同构成了有力的保障体系,维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使东西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绵延不断。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认为:“从中亚出发穿越沙漠和高山,经甘肃到广袤富饶的西安府山谷,这里曾多次生发出高级的文化,艺术与科学十分繁荣。”季羡林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各民族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敦煌文化彰显着文化包容、文化交融、文化共存、文化创新的精神品质和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深度诠释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⑦对于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学界用“战略支点”“多元互构”“互嵌”“卯榫”等概念来解读和阐释,有“国家走廊”“文化走廊”“民族走廊”“交通走廊”“战略要道”“过渡地带”“十字路口”“绿洲桥”“连通器”“黄金路段”等不同称呼。以上不同说法都指向河西走廊“通”的特性。
(摘编自田澍《河西走廊:联通与融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西走廊的得名有两大原因:一是其地理位置在黄河以西;二是其是一条狭长通道,处在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
B.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戈壁,气候干旱,除三大绿洲区外很难耕种畜牧。因此,河西走廊自古贫困落后。
C.汉朝曾投入巨量的财政资金来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这在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中有真实的记录。
D.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文化能彰显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因此它能够深度诠释丝绸之路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凿空”意为开通,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是指其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交流和直接贸易通道,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开创性意义。
B.文中引用季羡林的论断是为了证明作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点也在中国的观点。
C.因为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几乎都把它视为必争之地,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发展的重要保证。
D.“卯榫”本指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学界用此概念解读和阐释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利用了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非常形象生动。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建立邮驿体系。
B.隋炀帝在青海、新疆设郡,在张掖召见西域各部首领。
C.元世祖创立帝师制度,册封西藏高僧萨班的侄子八思巴为首任帝师。
D.明孝宗利用嘉峪关,闭关绝贡,向吐鲁番施压,震慑四方。
4.本文摘编自《河西走廊:联通与融通》,标题中的“联通”和“融通”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根植于古丝绸之路,如何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发挥河西走廊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明王朝1566 刘和平
大帐中所有的人都退出去了,只剩下坐在大案前的胡宗宪和坐在一侧的海瑞。
烛火照帐,胡宗宪凝视着海瑞,海瑞也目视着他,一时沉默。
胡宗宪:“你的事谭子理都跟我说了,套一句俗话,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呀。今天你来不只是为了押运军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