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200字。
2024年秋期七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2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为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班级准备推送一期以“坚守文化根脉,凝聚筑梦伟力”为主题的公众号推文,请你参与下面的筹备工作。
【板块一:溯源??强文化自信基石】
1.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小文为此拟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请你阅读并帮他修改完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民俗薪火相传。“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是自然规律,“从前慢”“现在快”不会逆转,如何让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不再缄默,让文化根脉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眼下,年俗文化其实发出了不少“新芽”:看展览、看电影、“集五福”,成了一个个“新年俗”;农民自排自演办“村晚”,山歌民乐、民族舞蹈、渔歌小调应有尽有, ① (篷 蓬)勃发展,乡村新景让人耳目一新;“反向春运”以及全家旅游过年,在 ② (喧 暄)嚷的城市感受年味儿,也是不少人的选择……可创新不易、传承犹难,文化的流传不仅在于精神与情感的追寻,更在于形式的创新。除了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欢度佳节提供更多便利,让民众重拾年味儿的旋律与节奏也十分重要。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日生不滞( ) 缄默(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①______ ②______
(3)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1) ①. zhì ②. jiān
(2) ①. 蓬 ②. 喧
(3)可创新不易、传承犹难,文化的流传不仅在于形式的创新,更在于精神与情感的追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日生不滞:rì shēng bù zhì,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重来不会停滞不前。
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言。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①蓬勃:繁荣而旺盛的样子。
②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语序不当,“不仅…… 更……”表递进关系,按照逻辑,应先有形式创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追寻。应将“精神与情感的追寻”与“形式的创新”交换位置,因此改句为:可创新不易、传承犹难,文化的流传不仅在于形式的创新,更在于精神与情感的追寻。
【板块二:鉴赏??品文化丰厚韵味】
2. 中国古典诗文有众多杰出成果,是我们代代传承的文化瑰宝。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帮助小语完成诗词积累。
何谓经典?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可谓经典。我国的文化长河中不乏经典,我们在其中感悟古人精神,汲取中华民族语言的力量。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领悟到“_____,江春入旧年”的深刻哲理;在《<论语>十二章》中感受到“三军可夺帅也,_____”的坚定志向;在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领略到“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的豪迈乐观;在曹操的《观沧海》中,领略到“水何澹澹,_____”的壮阔景象;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_____,_____”中,见识到梦境中不忘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在谭嗣同的《潼关》“_____,_____”中,体会到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答案】 ①. 海日生残夜 ②.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③.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 山岛竦峙 ⑤.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⑥.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⑦.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⑧. 山入潼关不解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残、碧霄、竦峙、阑、犹嫌、潼”等字词容易写错。
3.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下面是小林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B. 敬辞是指恭敬的用语,一般是对他人,如“雅正”“奉还”;谦辞是表谦虚的言辞,一般是对自己,如“敝人”“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