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4 16:00: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8330字。

  贵州省毕节市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条形码粘贴区域规范粘贴条形码。
  3.答卷时,请认真读题,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远流长,植根于古人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的观察与思考而产生的生态保护智慧对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生态保护、和谐共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生态保护不是要保持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在维持人类发展的基础上,维护大自然自我更新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人生态保护智慧的形成与各家思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包容,百花齐放,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逐渐发展,形成各家学派,其中就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看法,一直影响至今。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顺应自然,不折腾,才能达到自在的状态。这种思想下形成的黄老之术在刚经历大动乱的汉初被定为国策,崇尚无为而治,历代王朝建立之初倡导与民休息的政策也多受此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政府管理、民众生活的影响最大。一些学者指出儒家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论。很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顺应自然,与现代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有共通之处。中国历代王朝君主在关于生态资源利用、保护的诏书中频频援引儒家之语,如“   ①    ”,反映出“天人合一”论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受季风性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们在“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下,就会把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与季节时令、 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希望人们的行为不要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然,这种唯心思想并不科学,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的权力,减少了向大自然过度的索取。
  战国时期,在道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和“阳”是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孕育着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宇宙万物与土、木、金、水、火五行对应,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生态平衡。
  法家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管子》一书指出:  “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闭货之门也”,告诫世人,山林川泽平原虽然肥沃、富饶,但如果不合理利用,盲目采伐,无节制地蓄养牲畜,不注意生态平衡,必定会堵塞财富的来源;为避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管子还提出“山泽各致其时”的管理政策,要求伐木、渔猎只能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诞生的《吕氏春秋》《淮南子》是杂家学说的代表,吸收了其他众多学派的精华,在生态保护方面也是如此。杂家学说在天人一体的观念下非常尊重生态规律,强调宇宙万物的运行都与有固定节律的时间相顺应,人们的活动都应按照时间的流动有规律地进行,力图使人类行为与整个自然系统保持和谐的互动关系。
  东汉以来,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实现本土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佛教强调少欲知足,尊重生命,不杀生,素食,这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上各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相互影响,甚至达成合流,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有很多是相通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融入自然,从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受各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人在农、林、牧、渔等产业中生成了各种生态保护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当时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来感受古人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杰出智慧是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具体做法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能量的转换来增产。播厥百谷,万物并作,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品种、口味的多方位需求,还能利用农作物多品种生长周期的不同,充分利用土地的能量,防治一些农作物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例如,太湖地区长期采用桑基鱼塘这种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将水稻、桑蚕和渔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生态方式培养土地的肥力也是古人的杰出智慧,人们善于利用草木灰、烧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放淤等方式来施肥,培养“地气”,使得中国并不广袤的可耕地在数千年中还一直保有土壤的肥力。
  二是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精耕细作,开发地力,实现粮食高产。西汉时就创立了耕种方式代田法、区种法,倡导在小块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实现抗旱高产。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立代田法,把耕地分成甽(田间小沟)和垄,在同一块耕地的甽垄之间施行隔年代换,达到轮换地力的效果,同时还保墒防风。西汉后期农学家氾胜之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区种法,深挖作“区”,集中人力物力,施肥、点播密种、除草、保墒,不仅适用于熟田,也可在坡地、荒地上使用,扩大了土地耕作范围。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凝聚了珍贵的生态保护智慧,有着强大的抗灾韧性,即使在遭受巨大的自然灾害后,仍有顽强的生态恢复力,华夏大地得以保持盎然生机。当然,古人违背生态保护的做法也有发生,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所冲击后,滥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些违背生态保护造成的惨痛教训值得吸取。植根于中华大地的生态保护智慧来源于自然,结果又回归自然,对缓解工业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
  (节选自段伟《感悟古人的生态保护智慧》,有删改)
  材料二:
  第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法自然”思想推崇无为而治,汉初被定为国策后影响了后世皇帝倡导的与民休息的政策。
  B.佛教主张素食,虽然在当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对于现代生态保护已无实际借鉴价值。
  C.虽然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都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但前者主张“无为”,后者强调“有序管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和第四十条都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指出古代生态智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工业文明下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仍具有启示意义。
  B.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实现农业增产的方法有两类,从“杰出”“精华”等词可看出他对古人做法的认可。
  C.材料列举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生态环境的看法,充分体现中国古人生态保护智慧百花齐放的特点。
  D.材料批判工业文明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主张全面回归传统的生态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下列选项不能填在材料一中①处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C.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D.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蚤落
  4.学术论文一般在正文之前会用几个关键词提示论文主要内容。材料一属于学术论文,请从其中提取4个四字短语作其关键词。  (4分)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借鉴了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和实践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血色黄昏
  李学文
  他醒来时左胳膊钻心地痛,炮弹震倒的杉树压断了他左胳膊。他命大,只是被枝桠敲晕了。差半尺树干就砸中他的脑袋。他爬起来一看,阵地上尸体横七竖八、缠绕交织,像场院上刚劈完的散乱柴爿,有穿红军服的,有穿民服的,也有穿狗皮黄军装的。显然这里刚刚进行了一场肉搏战。他有些害怕,毕竟还是十几岁的孩子,硝烟弥漫,山林寂静,大山连绵到天边。为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