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毕业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740字。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毕业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利、义务的分配决定于人们在家族等“特定团体”中具有的身份(贵族或平民、父或子、夫或妻等)。个人财产权利与亲族团体的权利纠缠在一起,难以分离。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晚清旧制,但没有能在社会关系的领域完成一场真正的革新。如果说,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可以在革命的狂飙中完成,那么,真正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改变相应的价值观念,则远非一日之功。正因如此,几十年以来社会关系领域的变革,尤其值得我们反省。
今天在社会关系方面流行的许多观念与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确实有着直接的渊源。所不同者,传统社会家族伦常的身份规则不但是国家生活的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血缘决定的社会地位是个人无法选择的,社会通过血缘来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这是维持既存秩序的基本方式。
B.亲属之间的人情往来无法完全清算,亲密社群的团结性依赖于相互拖欠的人情。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C.传统社会里血缘不仅连接着人与人,也密切了人与地的关系,地域的远近决定着血缘的亲疏。
D.血缘社会中也存在交易,但这种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有无相通,与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不同。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契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B.材料一认为契约关系是从地缘关系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契约关系与血缘关系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C.材料二认为在契约社会中,法律是最基本的调节手段,“契约关系”是实现法治的社会学基础。
D.材料二认为在身份关系牢固的农村,契约关系很难立足,即便是发生纠纷,也会倾向讲人情。
3.结合材料二,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传统社会“身份”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法典中,出现关于“株连九族”和“血亲复仇”的规定。
B.官员若在职期间父母亡故,法律则规定丁忧,违者均有刑罚。
C.儿子做高级官吏,可审理其父的案件,惩罚其父的失职行为。
D.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关系可用“忠”“孝”二字进行概括。
4.材料二提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身价关系”对现代法治建设的阻碍作用,结合文本,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4分)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相关链接中的新闻事件,分析现代社会关系“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的体现及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烬余录
张爱玲
我与香港之间已经隔了相当的距离了——几千里路,两年,新的事,新的人。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然而香港之战予我的印象几乎完全限于一些不相干的事。
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