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四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60字。
河南省四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文明是人类智慧的渊薮,返本开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规律。一般的知识、技能总是具有量的积累特征,总是今胜于昔,但智慧作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质的把握与了悟,总是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中国、印度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取得了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此后人类文明进步都要回到这个文明轴心时代返本开新。其实,从《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咏叹,到哲学家“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自觉,再到共和国领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的科学判断,旧邦新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自觉与生存智慧。的确,古典文明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还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我们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必须以时代精神激活古典文明的古老智慧,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此,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明在返本开新、交流互鉴中融汇,将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公共智慧。如果说过往时代的“返本”开出的更多是某一个民族、某一个文明的“新”的话,那么今天更需要立足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返”各文明之“本”,开全人类之“新”,这正是今天人类的旧邦新命。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文明交流互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具备文明交流互鉴的条件,其中对不同古典文明进行跨文明的研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与重要契机。在这种交流互鉴中,不仅能从根基处找到不同文明的普同模式,而且能在有根基的公共性讨论中走向视域融合,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指引。有学者曾经区分“自证慧”和“共命慧”,前者指个人修得的智慧,后者是民族文化精神“互相摄受”而成的智慧。现在我们可以说,不仅有民族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共命慧,更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命慧。在今天,不同文明在“各美其美”即挖掘自己古典文明价值的基础上,不仅要“美人之美”即吸收其他文明的智慧精华,而且要走向“美美与共”,也就是要融汇不同文明的智慧,最终形成全人类高度的公共智慧或曰大同智慧。
(摘编自沈湘平《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材料二:
古典学研究有助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早期文明的经典中,存在着许多跨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如和平、正义、公平、善良等。这些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研究和传播古典学,可以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认识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一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种对共同价值的认同能够超越文明的差异,将人类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一些文明古国在公元前已取得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创造了辉煌的古典文明,对后世人类文明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B.今天文明交流互鉴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充分,对不同古典文明进行跨文明的研究,也推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历史悠久,存在于人类早期文明经典中的和平、正义、公平和善良等跨时空的价值观念即是其思想基础。
D.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成就和价值有所了解后,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会多一份尊重,对世界的看法会多一份包容,更愿意采取合作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慧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质的把握与了悟,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其作用大于知识与技能。
B.返本开新应立足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则某一民族也会随之进步。
C.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古典学素养的人最应投身于外交事业,因其善于协调国际关系。
D.两则材料的作者视野和胸襟都较开阔,这与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有关。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全球意识”或“包容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互学互鉴等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B.某些国家调整经济政策,采取贸易保护和投资限制等措施,降低对外的依赖程度。
C.日本元老西园寺以“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的价值观,反对为了本国利益放弃道义准则。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一系列具有文化、自然和历史价值的遗产。
4.材料一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是费孝通先生对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经典总结。如果去掉它们,对论证效果会有什么影响?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先秦哲学家提倡“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过度开发或破坏自然;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倡节制和适度,主张人类行为要符合自然之道。当然,东西方古代哲人也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杏花如雪
彭荆风
这边境上的偏僻小镇,因为地形险要,驻有一支连队。
这些年,边地的这一角烽火不起,既没有外敌入侵,境内也没有匪徒生事,官兵的生活既紧张又单调。附近虽然有条苗汉杂处的小街,有吃食店、杂货店,但官兵平常都不准上街。
有一天,这支连队却突然热闹起来了。
营长给连长打来了电话:内地有个参观团来到边境,想来看看咱们的边防军。
连长高兴得连声说:“太好了!欢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