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001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制造复合工具的行为显然是包含逻辑思维的。例如,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和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石球。结合人类学材料可知,这些石球是拴在“飞石索”上用于远距离狩猎的,属于复合工具。石球系上绳索高速旋转投出去,能猎获较为凶猛的和距离较远的野兽;绳索的两端系上石球,在旋转中投出去,可以缠住远方野兽的双腿而捕获野兽。这样,在制作石球和“飞石索”时,猎人是有预设的——如何投掷和能达到什么样的狩猎效果。在狩猎时,以绊兽索为例,绳索的两端系上石球,在旋转中投出去,以此缠住远方野兽的双腿,三种情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这种完整连贯的行为动作是其思维逻辑性的体现。
弓箭也是一种复合工具,一般是把镞附在箭杆上,使用时利用弓的弹力把镞与箭杆一起射向远方。分析其思维的逻辑性:在制作方面,作为镞,不但要有适当的尺寸和锋利的尖,而且它的底部设计必须符合安装箭杆的要求,以便于把木箭杆插入石镞底部的凹槽中;作为弓,既要考虑选择有弹性和韧性的木材,还要了解该木质弓的弹性韧性的极限;使用时,拉弓、瞄准、放箭等,既需要力量的掌控,也有技巧在其中,技巧和连贯的动作显示了其逻辑性。弓箭的发明是原始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弓箭制作和使用中的知识和经验都要求制作者及使用者以逻辑思维为必要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高度评价弓箭的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的发明、系有绳索的石球的制作,都展现了原始先民思维的逻辑性特征;但真正进行狩猎时,在原始先民看来,这些工具和狩猎方法必须拥有巫术力量,需要通过巫术式的互渗作用于狩猎行动。欧洲中石器时期有一些狩猎壁画,如法国阿里埃叶洞穴壁画“着箭的野牛”,并不仅仅是艺术表现,而是有巫术含义亦即互渗思维在其中的,因为他们相信, “任何画像、任何再现都是与原型的本性、属性、生命‘互渗’的”(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着箭的野牛”壁画是作用于野牛狩猎的,即通过壁画对狩猎野牛施加巫术影响。
从旧石器中期的石球、旧石器晚期的弓箭等武器的制作技术和使用的知识与经验中,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逻辑思维;而人类学材料中原始人充满巫术行为的狩猎活动,则说明他们具有受互渗律支配的原逻辑思维。由此我们说,原始思维具有两重性: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这是说具有因果推理的因果律及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与不考虑“矛盾律”而以“互渗律”为机制的以神秘主义为基础的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于原始人的头脑中,共存于一个艺术品、一个活动之中。人类的进化表现在思维上,就是原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各自的转型和升华。
那么,原始思维是如何演化为现代思维的呢?每一代人都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过程中增强智慧和积累知识,并通过遗传基因把积淀和增长的智力智商代代相传下去。与现代文明的人类相比,原始人的心智和思维因个体智力开发锻炼不充分、社会总体知识积累不充足,不如后代人因遗传和基因所获得的逐渐升高的智力智商,因而其心智和思维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从原始思维经古代思维到近代思维再发展到现代思维,既得益于每一代人个体智力的开发锻炼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增加,亦得益于其智力通过大脑皮质的生理积淀而作为人类智力基因传给下一代;而社会积累的“总体知识”则可能成为“文化基因”因袭下来。所以,每一代人的智慧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成就是重要的,而基因遗传也是重要的,人类思维的演进正是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结果。
(摘编自王震中《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
材料二:
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把原始人的思维叫做原逻辑思维,认为“原逻辑思维很不喜欢分析”。原始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还处于相当幼稚和简单的阶段,理智、情感、想象等相互交织、融合,密不可分。所谓原逻辑思维不喜欢分析,就是指这种混沌状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分不清主观和客观, “原始人把自己的一切印象都当作真实,他几乎从来不产生怀疑”,比如, “当原始人梦见自己在行动着、旅行着、与处在远方或者已故的人们交谈着,他是相信做梦时灵魂真的离开了身体,去到他在梦中看见自己所在的那个地方。”然而正是这种不分主客观的混乱的思维,使得原始人毫不怀疑地把臆想出来的含义或“因果关系”当成真实而加以确认,根据臆想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相应关系。因此,当原始人由于某种冲动而描摹下他们所熟悉的对象时,便很自然地赋予他们的“作品”以实际的魔力,如画一支箭射中野牛,他们就相信他们的狩猎将会取得成功。这是原始宗教意识在线条艺术中的体现。这样,线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就被确立起来,一定符号代表一定意义的观念就得到确认。也就是说,用约定符号来表情达意的基础就这样被奠定了。也许可以说,没有这种基础,“文字”可能是另外一种东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以线条构成的符号体系。
(摘编自林志强《原始思维、原始艺术与汉字创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旧石器时代制作复合工具的行为可知,原始先民已具备逻辑思维,如制作石球和“飞石索”时就有对如何投掷和狩猎效果的预设。
B.从制作弓箭时选择合适木材、设计石镞凹槽,到使用弓箭时对力量和技巧的把控,原始人的这一系列行为都以逻辑思维为必要条件。
C.人类从原始思维到现代思维的漫长演化,既得益于每一代人个体智力的开发锻炼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增加,也得益于智力基因的遗传。
D.材料一提出原始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的两重性,而材料二认为原始人思维混沌,不具备分析能力,主客观颠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旧石器时代之前,人们只能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无法制造和使用复合工具,还不具备形成逻辑思维的条件。
B.在原始先民看来,如果狩猎工具和方法没有巫术力量,无法通过巫术式的互渗作用于狩猎,就难以捕获猎物。
C.原始人的心智和思维仅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因此个体智力开发锻炼不充分,社会总体知识积累也不充足。
D.原始人的理智、情感、想象等相互交织、融合,密不可分,他们能通过梦境把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变成真实。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原逻辑思维”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辞过》记载古人在修建房屋时遵循一定的法则,“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
B.《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C.商王认为通过灼烧甲骨产生的裂纹可以传达神灵或祖先的旨意,以此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祸福,为决策提供依据。
D.马家窑出土的陶器上的舞蹈纹,被认为表现了史前先民取悦神灵的场面,史前先民相信舞蹈纹具有沟通神灵的神秘力量。
4.材料一举“着箭的野牛”壁画,材料二举“画一支箭射中野牛”,两个例子相似,但论证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认为当前人们应该重视发展逻辑思维,摒弃原逻辑思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论证方法及论证目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衰老及其表现 张 炜
文学写作本来就是千姿百态。如实说,有强烈的个人印记,那只是杰出的标志和基础。人到了一定年纪,更喜欢“实”的东西,作品的“实”感越强,就越具备接受的优势。一些作家的故事源自家人和家乡,就会增强代入感,少一些编造的痕迹。念念不忘真实地复述,直到完成整个写作,往往更能够自然放松地记录和发挥,脱离一个时期的局限,突破一些条条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