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7 11:08: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7 总计:1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40字。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5年3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风”音乐,学界尚无统一定义,“三古三新”成为了主流解释,三古指古辞赋、古文化和古旋律,三新指新唱法、新概念及新编曲。但“中国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依旧是某种审美,由此“中国风”音乐应该是代表中国人审美标准的一种音乐风格。而不仅仅是方文山曾指出的“歌曲即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作品,编曲上加入以二胡及琵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乐器,或歌词间夹杂以拱桥及红颜为代表的古典元素,且不论比重如何,均可视为中国风歌曲”。现代的“中国风”音乐更应该成为一种类似唐诗、宋词、元曲等带有时代符号和民族符号的艺术风格。
  “中国风”作为一个文化名词,不仅应用在音乐领域中,同时在服装、绘画、建筑及书法等领域中也有所普及,始终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中国风”音乐逐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主流音乐的同时,其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吸引了一众音乐制作者。以至于不论作品是否具有上文中所谈及的“中国风”特点,都打着“中国风”的旗号进行传播,并以此牟利。
  在当前的“中国风”音乐市场中,“中国风”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更像一顶谁都可以戴上的帽子。从音乐研究的视角来看,无论这首歌曲的内核风格是什么,只要点缀以“中国风”元素,就宣称自己是“中国风”音乐。究其根本,无论是从歌曲结构还是作曲方法论,这些音乐都与真正的“中国风”背道而驰。同时,“中国风”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应为追逐快消时代的短期利益而表层化、符号化。“中国风"音乐作为一种与西方世界音乐不同的风格和审美,和蓝调,乡村、爵士等音乐一样需要有本民族创作的内在逻辑。“中国风”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应像每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妆发衣着、生活方式、精神开放程度一样与时俱进,累积一代一代的文化符号,同时发展出代表自己时代特征的音乐。当后人再提及“中国风”音乐,脑海中想到的是具有独特音色的民族管弦乐器和传承上百年的独特唱腔所承载的民族精神,还是逻辑不通却强行押韵的文字、无病呻吟的内容,翻来覆去的五声调式?
  如何应用来自全球的各种元素,如何通过解构和重组去打造自己的风格才是当下创作者应当掌握的技能。创作者不必一味遵循现有的民族调式,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调式相结合进行创新。民族乐器同样不再是局限,“中国风”音乐的创作者们既可以采用大量的传统民乐去追寻复古风格,也可以将西洋乐器、电子合成音与传统民乐相结合进行创新,创作出既有现代美也具备古典美、既富有时代气息也不失民族特色的“中国风”音乐。从歌词内容上来看,不论是古诗词赋的改编,亦或是现代文学创作甚至口语化的表达,歌词的形式并不是“中国风”的关键。“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本质仍是“中国风”文学的创作。“中国风”音乐的创作逻辑并不是要求歌词富含多少深意,内藏多少典故。大到民族史诗,小到日常情绪,通过音乐讲述发生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故事,才是“中国风”歌词的创作逻辑。
  (摘编自郭浩天《伪“中国风”音乐泛滥现象研究》)
  材料二:
  任何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或音乐作品的演奏方式都是特定国家、特定民族文化的体现。以中国风音乐诞生早期较具代表性的《天涯过客》为例,该作品“运用五声性的弦乐,在中频作为背景铺开,莫定了中国风的基调,在配器中加入 lead 的电子音色,融入了现代流行歌曲的感觉,以别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流行歌曲”。此种风格借由周杰伦、方文山的影响力在 2010年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代表作品如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中国风”音乐需要“与时俱进”,这与材料二中从社会建构角度理解“中国风”音乐的审美内涵具有一致性。
  B.当前“中国风"音乐市场混乱,很多作品虽有“中国风”元素点缀,但其内核却与真正的“中国风”音乐背道而驰。
  C.“中国风”歌词并不强调用典,通过音乐讲述发生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故事,才是“中国风”文学创作逻辑的本质。
  D.《东风破》符合“三古三新”的量化标准,因为“中国风”音乐的审美内涵在于通过中西乐器的融合重构文化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作人方文山认为“中国风”音乐创作要加人古典元素的创作方式,与《无衣》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是一致的。
  B.以五声调式作为判断“中国风”音乐的核心标准,某歌曲只采用传统乐器伴奏而缺乏文化内涵,仍可能被归类为“中国风”音乐。
  C.学界关于“中国风”音乐的争议,含有对传统元素转化创新度的评价分歧,因为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中国风”音乐文化价值丧失。
  D.“中国风"音乐创作应具有本民族创作的内在逻辑,《东风破》仅采用传统古筝与西式乐器融合的方式,文化信息含量有限。
  3.下列最符合材料二在论证“中国风”音乐审美内涵时论证逻辑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天涯过客》为例,证明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融合是唯一创作路径
  B.罗蒂关于本质主义的论述,能强调中国风音乐需以“三古三新”为判断标准。
  C.通过对比《东风破》与20世纪90年代歌曲,说明社会建构对审美的决定性
  D.提出中国风音乐是动态发展的文化现象,反对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界定标准
  4.请分析材料一第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4分)
  5.两则材料都认为用“三古三新”界定“中国风”音乐并不合理,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隐秘之境
  冷清秋
  怎么办呢?
  时间越久,她越爱上了这里,
  置身于这样绿意重重的大山的怀抱,仿若无边绿境里的一朵小花。
  无数的清晨和傍晚,她赤着脚静静地坐在湖边的草地上,让那柔软的凉意丝丝缕缕由下至上沁入心脾,进入自己瘦弱的身体,重重叠叠的愉悦层层堆积,最终,在她的唇角开出一朵漾着快意的花儿。
  现在,她每天沿着湖边漫无目的地游走,徜徉,无所事事的看绿色的湖水,看湖中倒着生长的树,看树中间安然游弋的鱼儿,看船只远去,湖面留下无声的波。
  尽管妈妈一再说:不要乱跑,不可以乱跑哦!尽管妈妈总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