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2023级高二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8 15:07: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0340字。

  2023级高二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2025.03.04
  说明:
  1.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
  2.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人民文学》等刊物不断推出有关历史或现实的纪实性作品,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开始引人注目。学界广泛热议,试图探讨它的文体边界和特质。所谓“虚构”和“非虚构”,从本质上说,是以“真实”作为区分彼此的标准,而文学上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真实来比照。即使是各种非虚构的作品,在经过作家的叙事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也都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因此,“非虚构”与其说是一种文体概念,还不如说是一种写作姿态,是作家面对历史或现实的介入性写作姿态。
  纵观文坛近年来的“非虚构写作”,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主要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像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二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重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彼得•海斯勒的《江城》等。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的身影通常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们时而观察,时而缅想,时而喟叹,时而思考,不断地构建各自的故事,明确地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作家们在叙事中的自我介入是直击式的,不是经验转述式的,还通过叙事本身不断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质询或真相推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实感,使作品体现出一种灵活而开放的审美特征。
  “非虚构写作”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作家在选择叙事目标时,都有着某种“跨界”探索的冲动,希望传达文学在审美之外的某些社会学或历史学价值。作为一种介入性的写作,“非虚构写作”既不回避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图,亦不掩饰作家自己的现场感受和体验,甚至对各种相互抵牾、前后矛盾的史料所作的判断和取舍,都进行如实的交待。这种开放性的写作姿态,表明作家们已不满足于纯粹想象的写作,而更愿意积极地沉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各种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彰显自己的精神姿态和理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载体。
  “非虚构写作”限制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过度强调作家自身的所见所闻,或受制于各种既定的史料支撑,在具体叙事中,作家们必须更多地顾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必须尊重各种生活应有的内在逻辑,因此,作家的主体意识很难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张扬,也很难拥有像鲁迅所说的“天马行空”式的精神境界,叙事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摘编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
  材料二:
  非虚构写作的具体内容不是凭借一般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想象,而是立足于真实的现实事件,但这种写作就其实质而言依然是文学,它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理所当然地还是审美,而审美则必然对具体的现实形成一种艺术特有的超越。遗憾的是,大多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虽然也强调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上的“真实”不是纯粹的客观真实而是艺术真实,以它作为标准来区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二者文体边界将是模糊的。
  B. 不论是历史类的非虚构写作,还是现实类的非虚构写作,都在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感,但是作家在叙事中自我介入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C. 大多数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因为否认其作为文学作品具有的审美特质,所以只停留在对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这一层面的探讨上。
  D. 材料二的作者引用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作品的评价,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并不需要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先引出论题,然后从叙事内容和问题意识两个角度介绍“非虚构写作”,最后辩证地谈到了其对创作主体的限制。
  B. 在虚构写作中,作家可以充分张扬主体意识,呈现天马行空 想象,不需顾及生活的内在逻辑,从而赋予作品更多可能性。
  C. 根据洪治纲 认识,作家如果缺少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和思想,不赋予作品审美的特质,就难以创作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D.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能力让作品中的人物说出他们最痛苦的经历,这可能与她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巧妙的社会调查方法有关系。
  3. 下列对非虚构作品的表述,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问题意识”的一项是(   )
  A. 李娟写《羊道》时住在牧民家,又跟随他们放牧、转场,意在叙述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以及生命诉求。
  B. 贾平凹走访甘肃定西,写就《定西笔记》,借以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定西,打破人们对西部区县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认知。
  C. 王树增为了揭示国民党必败的内在原因,创作《解放战争》时,查阅了国共双方的大量原始资料,吸收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D. 《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中,阿来在塑造人物个性、还原生活细节上都颇费周章,力求鲜活地呈现班滚和贡布郎加的神勇气质。
  4. 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种非虚构写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面节选文段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
  (目睹带工老板虐待芦柴棒等女工后)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非虚构写作”的探讨,揭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材料一强调“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介入性写作姿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叙事,展现作家的主体意识与艺术真实。材料二则进一步指出,非虚构写作虽基于真实事件,但其本质仍是文学,应具备超越现实的审美特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截然不同”错误。由原文“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作家们在叙事中的自我介入是直击式的”可知,在叙事中的自我介入都是直击式的。
  C.“因为……所以……”错误。由原文“遗憾的是,大多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虽然也强调这种写作的文学性,但对此种文学性的探讨分析却主要局限于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上,从而对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本质或多或少形成一种遮蔽”可知,是因为局限于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故而遮蔽了审美本质。且“否认”说法武断,有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
  D.“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并不需要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错误。由原文“心灵感受到的真实依然是通过活生生的具体事物的真实来加以体现的,只是这种真实并不必然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可知,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关乎读者的心灵感受。且原文的“不必然”也不等同于“不需要”。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狙击手
  ①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入最后的巷战。苏联“神鹰狙击队”的队长瓦西里在奉命率队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后,全队只有他一人幸存。在返回途中,经过几堆乱石时,瓦西里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微弱的光点正在他的太阳穴上晃动。他本能地弹身而起,向右侧一块巨石后面扑去。枪响了,他的左大腿一阵剧痛——已被子弹打穿。瓦西里躲在巨石背后,疼得直喘气。
  ②凭着这一枪,瓦西里判断敌人藏在前方那块巨石后面,但从石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