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9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8 15:53: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0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100字。

  山东省枣庄市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共23道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其内涵有三点:一是主体之虚灵,二是自我之明觉,三是真诚恻怛之情怀。这种良知灵明不仅是身之主,也是天地万物之主。阳明心学是典型的主体性哲学。“真诚恻怛”其实就是心学所谓的天地生生之仁在人心中的情感体现,它是一种万物一体精神的体现,是对同类的充满情感的真诚关注。至于良知的特征则主要有自然而具的先天性和当下的现成性两点。把这两点合起来,良知就有了道德直觉的色彩,甚至具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建立心学体系并不是阳明提出良知虚灵的最终目的,他的心性论是和存在论紧密相连的。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阳明的心体或良知虚灵的主张,就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而他之所以要追求此种人生境界,是为了解决士人(也包括他本人)两个互为关联的存在问题,即如何在艰难境遇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与超然,并担负起救世济民的儒者责任。前者解决的是个体自我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社会群体问题,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前者,后者也就无法得以实现。因而必须把这二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命题。从个体人格类型上看,他属于具有进取精神的豪杰之士,他曾说:“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邪!”
  这不顾毁誉的“君子”不妨视为阳明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如何能够达到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顾呢?阳明认为这就需要致其良知,达到无善无恶的虚灵状态,要达到虚灵状态就需要克服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体自我的双面纠缠。外部环境常常是个体所无法改变也无法抗拒的,那么要使心境虚灵便只好从个体入手。阳明认为这包括下列内容,首先是忘掉个人得失荣辱的私欲,下一番省察克治的功夫。除忘怀荣辱得失外,更重要的是忘怀。
  生死,如果达到了忘怀得失荣辱甚至生死的地步,那就是致得了良知,就是求得了圣学的实用,这统称为“忘我”,而圣人之学正是以无我为本,无我即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的本体。这些道理谈起来当然不难,在阳明之前的庄子和禅宗已经进行过反复的解说,但真正达到超越境界者其实并不多见,尤其是身处官场的士人就更不容易做到。
  就这种境界而言,其实和庄子的内在超越、禅宗的自我解脱非常相似。尽管阳明一再申述,他的超越境界并非仅为一己之受用,而是更有利于济天下之苍生。但在当时及其身后,他还是被许多人误解为禅。不过阳明有充分的自信。阳明对儒释之间的异同是非常清楚的,因而从阳明本人的个性讲,他既要超越世之俗儒,也要超越佛老异端。要把握阳明心学的实质,务须了解良知之虚灵的自我超越和济世利民两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的,没有忘怀自我的超越境界,就不可能具备廓然大公的宽广胸襟,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济世利民;反过来,如果抱定了济世利民的坚定信念,则对于生死荣辱的一己得失就自然会漠然处之。这使得良知之超越境界与所有其他的超越境界清晰地区别开来。
  (摘编自左东岭《王阳明的良知体验及其生命意义》)
  材料二:
  王阳明坚守大的原则。这个大原则叫作良知,不论多么艰难,一定坚持这个大的原则。在小节上适当妥协和退让。王阳明不屑权斗,光明磊落,但也不会坐以待毙,也懂得谋划和经营,也懂得适当的妥协和退让。王阳明的一生有着强烈的生命自觉,是实践心学的一生。王阳明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王阳明心学,什么是“致良知”。这个心学体系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实际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有神秘主义味道和道德直觉色彩,体现了万物一体的精神。
  B.王阳明有良知虚灵的人生境界追求,所以他必须要解决个体自我与社会群体两方面的问题。
  C.有生命自觉的王阳明建立的心学体系不仅是纯粹的思辨,而且是更有意义的实际生活方式。
  D.王阳明以担当践行儒家精神,他重社会责任,融兴趣于责任之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人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个体入手,做到“忘我”“无我”,就会达到超越之境,成为“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顾”的君子。
  B.割裂理解良知虚灵的自我超越与济世利民的关系,就把握不好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容易将其误解成禅。
  C.在信息泛滥的社会,学会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可以让信息为我们所用,让世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D.王阳明有强烈的生命自觉,也重社会责任,有坚守懂退让,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按良知去做事。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中良知特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B.“‘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C.“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D.“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4.《红楼梦》是一部体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小说,“致良知”思想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人身上均有体现。请选一或两人加以分析。(4分)
  5.材料二提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泛滥,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没有自觉,很容易跟着信息、概念走,迷失了自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力。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根据选项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材料关系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观点和选项的核心,判断是否符合观点内涵。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要求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根据材料要求筛选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树根 刘亮程
  我们在野外挖过一棵巨大无比的树根。树用斧头砍掉的,树桩高出地面有一米,我们兄弟三个手拉手也没把这个树桩围住。
  那天我们赶牛车到荒野上砍柴,近处的柴被人砍光了,我们赶车往远处走。结果就碰见这个大树根。停下来端详半天,都有点不敢相信,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树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