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020字。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科协、中国作协深化战略合作,持续引导科技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以科学与文学互动服务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史海钩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作家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科学春天的“报春鸟”。不忘初心,时隔46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带给科学界、文学界对新时代更加灿烂的科学春天的共同憧憬。
心有灵犀一点通。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作家王蒙说,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激情和文学的激情、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科学的向往和文学的向往,都是密切相连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形象地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科学与文学,相互映照、相互点亮、相互滋养,刚柔并济,不可或缺。当前科技发展高歌猛进,实则隐含着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科技向善任重道远。很难想象没有文学艺术的世界将会怎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的时代主题赋予中国科学与文学以共同责任。
双向互动促创新。科学家、文学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科学家们以孜孜的探索和不懈的创新为作家提供源源不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为文学创作与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感、未来感。作家特别是科幻作家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描摹科技创新的无尽前沿和万千气象,讴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行,让科学探索走进人民、贴近人心。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孕育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结合育新机,碰撞生新态。科学与文学相融互促,科学家与文学家高密度互动、高水平协同,涵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共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共同培育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多元复合育英才。6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斯诺提出世界上存在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彼此分野、相互割裂。长期以来,知识门类的高度分化、教育的专门化和文理分科,致使科学和人文的学子和学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两种文化鸿沟难以消弭,这本质上是对系统的割裂。科技史表明,文史哲的素养,一向是科学家作出发明创造的重要催化剂。反思和应对“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就要着力培养融贯古今中西、具备多元复合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 摘编自吴善超(科学与文学的交响》)
材料二:
在浩瀚的想象宇宙中,科幻作家用文字探索无尽可能,点燃未知世界的星火。科技火花与人文情怀交织碰撞,孕育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构想与愿景,这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是对未知领域的无畏探索,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高云: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科幻文学创作工作。在您看来,科幻文学在当今社会中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科学家和文学家都认为:科学和文学应该相融互促,相互滋养,仅有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是有社会和伦理风险的。
B.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合作前景广阔,科学家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感、未来感,文学家可以让科学探索贴近人心。
C.科技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为新质生产力准备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D.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之间互不关联,割裂发展,这种情况导致我国教育长期处于文理分科的不合理状态。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是科幻作家依托科学原理,对未来世界的奇妙想象。它不仅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B.虽然科幻和魔幻作品都依托于丰富的想象力,但优秀的科幻作品是有科学理论做底层支撑的,而魔幻作品则不必如此。
C.科幻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是对未来的“预言”,这种现象是因为科幻小说是从现实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合理推测未来。
D.科幻作品描绘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展现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所以科幻作品从根本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科学与文学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B.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对比、假设等多种方法,对科幻文学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
C.材料一是新闻,语言风格严谨准确,材料二是访谈录,语言表达自然,互动性强。
D.材料二中韩松的观点,可以佐证材料一中文学作品对科技探索有积极作用的观点。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不久前,由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共同主办“《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多位作家与科学家围绕“科学与文学共助新质生产力”展开对话交流。根据材料,请你以科幻作家的身份,就如何在创作中践行这次活动主题给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石头与海
李春雷
走进兴文县石海景区,我的第一感觉:赝品。但理智马上提醒我:非也!
因为科学界早就认定,这里是2.5亿年前的海底世界,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地质公园”,是地球上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教科书。
①是的,伴随着我缓缓的步履,教科书在一页页徐徐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