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060字。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其一,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岁末年尾,我们回归故里,在与亲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
其二,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春节以其蕴含的丰富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其三,春节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念的重要时机,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增多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会成为当地中华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时节。春节为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时间之窗”,让我们对“四海一家”的感受更为深刻与生动。
其四,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
(摘编自萧放《春节的历史与文化》,《光明日报》)
材料二:
“年味淡了”是近年来许多人发出的感慨,表达的是他们对“年味不足”的感受。何为“年味”?顾名思义,就是年的传统味道。具体来说,就是指过年的氛围和过年的内心体验。
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到年底,人们就在忙碌着准备过年,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它不仅具有辞旧迎新的时间意义,更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意义。
B.春节在国际社会有广泛传播和显著影响,其原因有海外华人的社会影响和春节文化蕴蓄着的现代价值。
C.物质富足之后,过年的幸福感就更需要从传统文化活动中寻找,从而获得完成文化认同的满足感。
D.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如今的春节乡愁体验则通过网络渠道和媒介形式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这一点从当代每年亿万人流动的春运中可见一斑。
B.只要亲身参与过年活动,处身于年节环境之中,人们就能获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
C.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正导致春节乡愁逐渐消亡。
D.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源自春节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下列选项不属于对材料二中过年氛围的感受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用手接触年节物品的感觉,小孩子拿到压岁钱的触觉。
B.家家户户吃团年饭的热闹声音,年三十晚放鞭炮的火药味。
C.人们利用春节假期到外地旅游,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D.过年之前沐浴理发,洒扫除尘,贴春联和年画等活动情景。
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请简要概括其表达效果。 (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七种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在材料三的论述过程中均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式特点的能力,明确不同句式特点,结合文本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锁定答题区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十八样
冯骥才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