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新闻导语中要素的“审慎衡量”
沈爱国
在一则结构较完整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常称"5W1H")应该齐全、明确,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写作常识。但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每一个新闻要素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在此事件中"何地"要素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是决定性的要素,而在彼事件中,则可能仅占附属地位,是非常次要的要素。这就需要在设计导语时,对六个新闻要素作一番审慎衡量,准确判断每个要素的价值和地位,以便导语能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并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住住容易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当他们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之后,总想把什么都堆砌在第一段。针对这一点,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新闻的结构》一书中指出:"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少人在设计导语时,习惯于从时间或地点起篇,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至于"何时""何地"在这篇稿件中是否属于最关键、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要素,则心中无数。这样设计的导语,因抓不住新闻事实中的关键要素,大多是不成功的。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而其价值是随新闻的内容和背景的变化而转移的。比如。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万亩土地,并使100人伤亡。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伤亡人数(即"何人要素"),而不是突出淹没的土地。因为人的价值比物的价值大得多。报道失窃的新闻,一般是强调什么东西被盗。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区分、比较和辨别,强调突出不同的要素。如果盗窍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何时要素";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何人要素"应该被强调;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何地要素";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何因"这个要素。
"5W1H"是设计导语所选用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构思导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先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作反复的比较、鉴别,作一番审慎衡量,然后确定其中的一、二个要素作为"先导要素",再落笔。有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曾建议,当记者面对六要素,束手无策,一时无从下笔,不妨以不同的要素打头,信手写下几条甚至十几条导语,然后再斟酌、"打磨",最后确定其中最佳的一条。而被选中的这条导语住住突出了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这种方法后被人推崇为"导语比较法"。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