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400字。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一、精神支柱
内容目标
1.认识人生需要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当生命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时候,更显出它的重要。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真诚坦率的人生思考。
2.阅读《我与地坛(节选)》,了解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3.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以自己的生命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4.揣摩文中真挚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
5.了解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要求
1.能够理解《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2.《我与地坛(节选)》写景、叙事、绘人,分章而写,一气贯注,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3.能够理解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关系。
4.能举例说出欧•亨利小说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的特色。
5.想像史铁生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以及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6.积累关于史铁生和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沧桑 淡褪 坍圮 亘古 祈祷 蝉蜕 窸窣 熨帖 猝然 余暇 步履 倔强 声名狼藉 隽永 教诲 焦灼 古色古香 昵称
不速之客 蹑手蹑脚 明目张胆 苔藓 扶弱济困 一筹莫展 咆哮 纳闷
教学建议
《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研习这一部分时,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标题是《我与地坛》,作者是否仅写了我和地坛?然后,找出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文中说“我”“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为什么“我”“总是”到地坛去?地坛环境怎样?这样的环境使作者得到什么启示?这个启示使作者的思想和命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研习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怎样对待这个“难题”?“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作者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一点的?又是怎样知道的?对生命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对母爱有怎样新的理解?你如何看待“苦难”?
研习《我与地坛(节选)》,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文中那种与读者娓娓倾诉式的心灵对话,细致观察的冥想和对感性体验的抽象思考,以及抒情性的精彩华章。可建议让学生课后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并挑选其中部分段落反复诵读,品味其语言特色。
研习《最后的常春藤叶》,首先应了解: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欧•亨利小说“陡转式结局”的写法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其次要能抓住有关贝尔曼的描写片断,分析贝尔曼的形象,感悟其人性的光辉;最后应体会小说幽默、风趣、俏皮、夸张的语言风格。
二、生命之歌
内容目标
1.感悟战胜心灵创伤获得生的欲望的感激之情和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了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作者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理解文章通过心理白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