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440字。
200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liusiqun
(现代文复习教案025-02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语言不同风格及其表现力。
2.掌握鉴赏文学语言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文学语言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语句的意义,结合文章结构体味语言的表达作用及效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侧重训练。
教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点解读: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与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所考的只是“初步的”,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文学语言的理解是指对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的敏感识别和心理接受的能力。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文学手段,他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刻意追求,因而表现出与一般语言不同的特色:准确、鲜明、生动,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层次,进入了欣赏的领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语言的识别、接受、赏析能在较高层次上进行,领略其优美隽永的妙处。
赏析语言一般从下列5个方面思考:
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二、试题特点:
研究试题题干,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答题的有用信息,使我们答题指向变得明确,合乎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题目用语
题目包含以下要素:①问题目标(角度),即用一定的词语交代本题考查的是什么,如“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赛艾姆的外貌”、“寓庄于谐的手法”。②交代范围,亦即提示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字,如“根据全文”、“从……段看”、“作者在……段说”。③其他提示(暗示)性文字。
⑵答题要求
①规定表述方式,如“概述(概括)、”“找出(找到)”、“简要分析”等。
②规定字数或格式,如“不超过30字”、“300字左右”等。
三、考题示例:
1.1998年全国卷第29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⑴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⑵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2.1993六省市高考试题28题:
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有了变化。
要求:①结合文章思路分析,②对这种变化加以概括,意思对即可。只符合上述一点要求的得2分。
3.2006年广东卷16题:
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其余两个略)
4.2000年全国卷22题
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①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