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00字。窦 娥 冤
ccm492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冤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像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分析第一部分。
一、导语设计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
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情到生活的真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解题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未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