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6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24 19:29: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260字。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