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文字素材:“朦胧诗”浅论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26 21:37:4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500字。
“朦胧诗”浅论               崇雅中学高中部  谭红梅
“朦胧诗”一般指主题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或多义性,并以含蓄多指的象征性意象为表现方式,注重反映作者情感世界的自我的诗歌。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或推崇为“新诗的发展方向”,或斥之为“沉渣的泛起”,分歧很大。我认为“朦胧诗”开拓了诗歌的新领域,虽不乏存在着“古怪诗”,却在我国新诗发展道路上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一、“朦胧诗”产生的原因
   “朦胧诗”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
   一种新的文学艺术、新的文学思潮产生,或某种旧的艺术形式或思潮的复活,总是有它历史的、社会的渊源,没有适应其生长的土壤、气侯、水分和阳光,它是不会产生的。“朦胧诗”是和十年动乱的社会生活给予一批青年人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分不开的。十年浩劫,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灾难,历史被歪曲,社会被搅乱,是非被颠倒,人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诗歌同人民的政治自由一样受到严酷的禁锢、摧残。一批青年诗人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便开始写诗,但是,在那个年月不可能直抒胸臆,他们回避直露的明朗,采取扑朔迷离、迂回曲折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文革”结束,人们开始摆脱长期所受到的思想束缚, 这一批青年诗人带着对残暴年代的彻底反叛,对黑暗时代的彻底批叛,他们运营着一道诗歌“逆流”,高扬人性的旗帜,呼唤人性的复归,形成一个新潮流,这便是朦胧诗潮。
革新从来都离不开传统的基础, “朦胧诗”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文化角度来看朦胧诗出现的原因,可以上溯到远在两千年前《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它强调轻事实,讲暗示,重寄托,实际上就是注重意象的灵动和意旨的隐蔽。以后屈原的《离骚》,用香草意托忠贞,恶禽臭物意托谗佞,灵修美人意托君王等,都是按情感和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组成意象的。因此, “朦胧诗”本来也可称之为意象诗。
另外,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来的各个流派尤其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创作,他们各异的诗歌观念、诗歌题材、想象方式和表现方法上的种种实验和探索,打开了我国当代诗人的思路, “朦胧诗”的形成还与借鉴国外诗歌的创作技巧有紧密联系。       
二、“朦胧诗’代表作家的观点及代表作
新的诗歌创作的出现,引来了新的诗论, “朦胧诗”也不例外。“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也称之为“朦胧诗的六大前卫”,在他们关于诗歌艺术的言论中,讲得最多的是关于诗与现实的关系。他们不赞成诗歌对生活作原始的、镜子式的、被动的反映,而强调诗与现实既有联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