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0张。附带教案。作为“首届英才杯精品课件大奖赛”参赛作品,的确名副其实。既有对水浒人物的总体介绍,又有对本文的详细分析,还有与“中国骄傲”的有机链接,其中设计的练习也有较强的针对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安达高中 胡俊秋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②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③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文本,理清小说情节发展和林冲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林冲性格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解决“为什么说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一问题,进而认识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学习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步骤:
1.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一曲《好汉歌》导入新课,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
2.说作者,介绍《水浒》。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传》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3.想相关,讲述故事。
联系相关情节,理清与林冲有关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