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90个字。
激趣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龙大侠
我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三学生对学习古文不感兴趣,许多对初一、二年级学过的古文一点印象都没有,更谈不上背诵与默写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一点兴趣都没有,尽管老师讲得涎水直流三千尺,学生依然会悠然见周公。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抓住这个问题,教学中我边摸索、边总结,几个单元的古文教学下来,略有感受。
一、读、诵、背、写总关趣
要学好古文,首先要读好古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显而易见。学生缺乏学古文的兴趣,主要是缺乏读的兴趣。而读的兴趣,在于老师如何“激”。我采取了如下激趣的方式。首先是范读,即利用朗读带教具资源,正式讲读之前,先选放一段朗读录音,以达到引读作用。要求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注意朗读者范读时的课文句读和重点字的读音,选 段录音听完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听朗读带时获得的语感,自己试读其余的段落。这时,学生被朗读带中抑扬顿挫的朗读激起了兴趣是不愿意自读的,而一直要求继续将朗读录音听完,这实际上已达到了兴趣激读的目的。这时再放余下的段落的朗读,学生就会认真地听完了。这样学生对这篇古文有了第一遍的感性了解。其次是诵,即老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模仿过去老先生教古文的读法,拉腔拉调地“唱读一遍”(自谓诵),且要求学生将教师的读法与录音带进行比较、评价,这时学生会很感兴趣地听下去,听完之后,学生被老师滑稽读法逗乐了,自己也像模像样地学读起来,这时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就来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课文采用上述任何一种读法自读一遍,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从学生对老师和朗读录音的比较中已可了解到学生对这篇文章初步理解的程度,为下面内容的教学带来了方便。再次是背。为激励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则先示范性地给学生背一遍,且要求学生看清课文,找出老师背诵时错漏的内容,这时学生的表现欲高涨,就会认真看教材,有的还会随着老师的背诵小声朗读,这样无形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又熟悉了一遍;同时,教师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