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评点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想北平》教学有感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 张永飞 Emai:yongfei189@163.com
内容提要:评点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方法,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笔者结合《想北平》教学实践,认为评点法正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文本为依据,张扬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方法。评点法讲究的是过程体验,对话交流,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养成了评点的习惯,也就学会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评点法 语文课堂 活动体验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小品文。根据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
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的,先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接着介绍老舍及作品,然后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要求找出直接体现“想”字的句子。最后逐段朗读,讨论,总结归纳。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既有学生的朗读,又有问题的探讨,但由于学生对这样一篇看似明白如画的语言,直接明了的感情,难以真正喜欢,加上我的整体设计死死捆住学生的思维,课堂的气氛异常沉闷,学生兴趣索然,我很无奈!
后来,我去听学校一位名师上《想北平》示范课,我茅塞顿开。他的教学设计其实十分简单: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用文章的几句话印证自己的看法。学生默读后发言很积极,他们分别从文章中找到能印证自己初读感受的句子。但由于学生对课文把握不深,朗读的体验不够,所以他把学生引导到第二个教学环节——评点法。他先就教材的编者对课文的评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比如说第49页“对话栏”评点“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熟悉的地方总是亲切的吗?亲切就能产生好的作品?我对临海多么熟悉但我并不能写出好作品。又如第50页“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