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00字。
创造“生本”特色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模式语文
——作文教改研究报告
[关键词] 校本教材 生本特色 教学模式 支撑系统 评价机制
[内容摘要]
在新的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应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自编作文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作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一的教学模式,即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情感熏陶和人文思想的渗透,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精神”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境界,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角高水平的作文来。
一、作文教改的理性思考
(一)本课题要探讨学生不爱作文或无病呻吟的根源在哪儿?
1、功利化倾向——为了参加高考,而胡乱编造无真情实感东西。以往的作文教学,以传授一些写作知识作为训练之本,偏重于教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至于如何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何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摄取、积累写作材料,却很少关注。这种教法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个假说的基础上,即学生有内容可写,但不知如何写,有话要说,但不知如何说。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好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从而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由于学生缺少写作的生活底蕴的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的沉淀,无从写出能够打动自己更能打动别人的好文章来的。
2、个体化倾向——一切都是教师设计,依据教师对命题的喜恶。多年的作文教学,使得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偏重于入格训练,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的“应试新八股”泛滥了。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使学生个人的见解、智慧、情感得不到自由展现的空间,因而其人性精神不能充分地张扬,其创造性思维也自然受到压抑。
3、随意化倾向——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缺少计划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没有一个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教师可以随意命题,训练的目的性不强。急需一套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
(二)本课题立足于素质教育界的核心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探讨作文教学的真谛何在?
1、(用笔说话)作文是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2、一种表达真情实感又能征服读者的文雅表现方式
3、一种永远留下知识、学识、智慧、情感、才艺痕迹的记录
4、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动机水平的高低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三)本课题遵循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探讨
“生本特色”作文教学的时代内涵:
1、诗言志,词言情,小说言心声。凡人都有表现欲,作文是高雅表达自己形式之一·····,这是学生写好文章的不竭动力,教师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尊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是学生写作冲动的催化剂。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趣,为善的意识,顽强的意志等。有人提出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语文”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语文”注重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