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40字。
边城
作者 沈从文
教者 甘肃榆中恩玲中学(730100) 白瑜厚
教材分析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文中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爱。
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品中特式的“诗意抒情”方式,即见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
2、学习文中前后情节照应的技法。
3、理解文中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的方法。
德育渗透点
1、体味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2、理解文中讴歌的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发扬光大纯朴的人性。
美育渗透点
1、欣赏小说中的人的美—朴素、清淡。
2、追求一种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3、体会文中所折射出的伦理之美与道德之美。
教学重点
小说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形象及其表现出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细致入微的描写及其小说的人性美。
预习提纲:
一、掌握下列词语。
无可奈何 黑黝黝 忌讳 涎皮
莞尔一笑 信口开河 碾坊 埋怨
应和 船舷 傩送 勉强
二、能够复述小说节选部分的内容。
三、找出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语句。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单了解作者。
2、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新课
“美字笔划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这是沈从文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很少有人能参透其中的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莫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溪生说“春心莫与春花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真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面而质朴的人性之美。今天让我们走进湘西,去发现这种美,用你的心体味这种美。
《边城》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的边城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但里面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美?
【点拨】
1、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2、人美:(1)亲情:A、祖父与外孙女的相依为命;B、兄弟之间的公平竞争,坦然面对。( 2)爱情:A、爱的表达方式??唱歌;B、爱的象征?心形的虎耳草;C、追求爱的方式?美丽的梦。
二、作者介绍
沈从文( 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 沈岳焕 ,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着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到北京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创办刊物,并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人,形成了“ 京派作家群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