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00字。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
嘉兴教育学院 徐志平
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
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我国古代有珍惜生命的传统,对自然界万物有“不伤蝼蚁一命”的告诫,对人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自身即是对父母不孝的说法。其目的是要让人珍惜生命。针对当前自杀、自伤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现实,很有必要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专题选择中外作家的四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尤其要正视现实,悦纳自身,不因自身某些条件的不足(如生活、家庭、生理、个性等)而怨天尤人,而应正确对待,积极发奋,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善待他人。
本专题所选3篇散文,各有特色,各有不同的写法,一篇小说也构思巧妙,值得欣赏与借鉴。
课 文 教 学 要 点
人文思想内容 表达、语言特色
《我与地坛》(散文)
(史铁生)
体会作者对个体生命探索、抗争的意义,体会母爱的博大精深,学习作者在艰难困苦下努力执着抗争的人生理念。构思 以地坛为背景,写大自然(“园子荒芜但不衰败”)及母爱(关心残疾儿子在地坛的活动)给自己的生命启示和生活力量。
语言、表达 平缓、质朴而又含义深邃、情感真挚的语言。描写地坛的多种手法(象征、比喻、拟人、排比等)和刻画母爱的手法(细节、神情、言行、以自己反衬等)。
《最后的常春藤叶》
(小说)
(美:欧·亨利)
感受小说中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构思 开头:介绍故事地点(平民居住区)、人物(苏艾与琼珊)、事件(琼珊病危)。
发展:琼珊病中发现窗外常青藤叶凋落而伤感,哀叹自己命运,苏艾将此事告诉楼下也在病中画家贝尔曼。
高潮:琼珊发现风雨后仍有一片叶子存在,鼓舞了她的求生欲望。
结尾:琼珊脱离了危险,贝尔曼去世了,原来这片叶子是他画的。
语言、表达 幽默、风趣的欧式语言,巧妙构思,意外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