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30字。
师范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早读材料
刘禹锡金陵五题,咏史经典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刘禹锡与竹枝词
一、 枝词的起源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据《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歙也。” “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巴即巴郡,在今重庆市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歙即民歌。这种流传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部落里。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三:“唐人《柳枝词》专咏柳,《竹枝词》则泛言风土,如杨廉夫《西湖竹枝词》之类,有人亦有一二专咏竹者,殊无意致。”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唐朝《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朱自清《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
巴人善歌舞,巴人民间的竹枝词,都是能唱能跳的,类似于今天的灯歌。每逢佳节喜庆,巴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鼓踏歌,联唱竹枝。今天,我们已无从目睹远古的竹枝歌舞,但从宋朝孙光宪所作的竹枝词中,还可依稀看到远古竹枝词的原貌。其中一首是:
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