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实录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3/17 9:00:03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850字。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一、导课: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生:秋季)今天就带大家感受一下秋天,不过,不是我们这里的秋天,而是“故都的秋”。大家在感受人家写的美文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写的。
(打出图象--故都的秋)
二、介绍学法:和高考文学作品的欣赏挂钩
(感)——         (悟) —                       (创)
美读——            品读——                         仿写 
(读出美感)(读出内容——筛选信息 概括能力)(读出自己—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作)
三、介绍作者:
师:鉴赏诗歌要"三看",其中有一"看"就是看作者,可以知人论世,我们也看看作者是什么样一个人.(用多媒体显示--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面对山水自然,他既能醉心享受也能独特欣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都深深打上了郁达夫的个性。是郁达夫眼中的理想山水自然。
 因此,他笔下的景即使如同是静也各有特色……” 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
师:故都的秋又打上了作者什么印记呢?这要看作者的写作背景了。
四、介绍背景:
用多媒体显示---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五、美读:(师:下面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故都的秋--视频朗读(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故都秋的美)
六、 整理感知:(理清思路——读出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语言概括能力)
师:故都秋的特点可以用哪些字概括?(生:清  静  悲凉)
师: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生:3到11节 )
师:1到2节写的是什么呢?(生:和南国秋的比较。)
师:用什么手法呢?(生:对比 )
师:“不怕不识货,就怕货不货”,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生:写出了对故都秋的喜爱。)
师:结尾怎么写的呢?(生:也是用对比手法)
师: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可以分几部分呢?(生:各抒己见 )
师:小结--总(1-2)    思秋分(3-11)   绘秋总(12)     议秋(13-14)    念秋
师: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给每幅图加个小标题,好吗?(学生分组讨论 四人一组  然后任意选小组的某同学上黑板写)
生:1、秋院 2、秋叶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