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课 题《故都的秋》时间2006年11月24日
教 师谢永恩班级高二202班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掌握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本文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散文的能力,学会鉴赏散文;
品味本文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强化、催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学习策略与切入点1、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1)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2)分析文章怎样写这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3)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2、 切入点: 探讨“郁达夫是‘颂秋’还是‘悲秋’,或是……”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活动内容
一、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师导入新课,生蓄情入境
学古往今来,写秋的作品不计其数,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刘禹锡的《秋日》,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豪情。那么,故都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起走进故都的秋。(打出课题)
二、新 授1、一级预习目标(明确、识记)
(一)
检查预习
教师指名回答或朗读,根据实际组织相互答疑。读准字音:
潭柘寺( )一椽破屋( )落蕊( )平仄( )
廿四桥( )高亢( )凋得慢( )细腻( )蟋蟀( )椭( )圆 橄榄( )
2、二级预习目标(理解、筛选、概括)。
(1)本文以“故都的秋”为题,这个标题透露出哪些信息?
(“故都”指明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点明季节、内容,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题目明确而深沉。学生答出相关词语即可。)
(2)本文描写的是“故都的秋”,可是开篇和结尾都提到“南国(江南)之秋” ,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
(内容上南北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结构上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3)“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
(“南国之秋”:清、静、悲凉;“北国之秋”:慢、润、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