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1课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lygfx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难点:
1.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投影,学生口答,老师补充)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憑箜篌引》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为什么秋天会博得这么多文人的喜爱呢? 因为,秋天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自然地导入课题,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
(二) 自主 合作 探究
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出示投影,学生择要记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听录音。(标注段落序号,和疏通文字)
听完录音,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