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80字。
授人以“渔”,读出乐趣
——美读,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磁石
刘海燕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所以,人们把到校学习称为“读书”或“念书”是不无道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读书”的含义为“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念”。可见,读书至少包括朗读和默读两种方式。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中小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叶老就曾说过“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的话。
朗读是增强记忆,深入领悟课文的“催化剂”。 反复朗读使向大脑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大脑皮层,从而增强记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则形象的说明了对文意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先须熟读”,方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可谓金玉良言,一言中的。
朗读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的“钥匙”。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读写知识,无不是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而深刻的揭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读是接收信息,写是加工信息。显然,没有信息的存储,其加工只能是纸上谈兵。作文无话可说,或有话倒不出的现象显然是和轻视朗读分不开的。
朗读是陶冶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途径”。选入课本的都是质文兼美的文章典范。在朗读中,我们通过生动的语言,丰满的形象逐步认识了真善美,心灵接受了崇高的洗礼。如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出师表》经久不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雷锋的故事>>中的雷锋等影响和教育了新中国几代人,都是极好的例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课上,有不少师生“满堂读”,不能说是不重视朗读训练。可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但没被课文深深的吸引住, 就连对新课的那点好奇心都没有了。原因之一是读得干巴巴的,缺乏激情,而且教师也没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架设起沟通作者和学生的心灵之桥,学生又怎会有兴趣呢?那么,怎样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教育家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所以只有通过动情的读,才能以引人入胜的情景,在学生心灵的深处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他们的共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只有动情的读,才能使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成为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磁石。美读(即:表情朗读或朗诵)就是一种能创设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活跃其思维,激发其求知欲的一种朗读技巧。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纲》语),而且能使学生在范文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下,不断提高驾驭祖国语文的能力。所以,读不能仅仅满足于读得准确和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自己朗读。那么,怎样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