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七大题,30小题,约9000字,含答案及答题卷,内容新。
上海市南汇大团高级中学2007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总分:100分 命题人:tanlingh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4分)
乐山乐水间(有删节)
①对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是一座精神家园。
②山水意识,是中国人艺术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源头,方块象形的汉文字,本身就是华夏文明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识原始的书面化——描摹自然事物。春秋战国,孔子、老聃更从道德情感价值出发,分别开创儒道山水观,“知者乐 ,仁者乐 ”。从此,山水意识不只坐守神坛,而是生气盎然地来到人世间,面对山水的赞美与陶醉,实际上开始了人对自身人格理想的欣赏赞美。把人格理想溶化进无边无垠的山水里,山水的蕴涵博大精深浩瀚无限。外国人也旅游,探险自然活动或许比中国人还盛,但在寄情山水,构筑意境上,却是无法提及。
③山水意识最经典的便是山水诗,山水画,个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山水风月表现得那么绚丽多彩。唐代的山水诗画,将山水意识发展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的顶峰,物我相亲,物我同化,物我合一,审美主客体得到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
④ 单就“月”,从没有一个民族能赋予冷冰冰的月球世界那么沉重的抒情意象。春江花月,雁飞残月,故乡明月,松风山月,令人神驰的审美意象寄托着极为复杂的人生境界,以至复杂得很难用语言传迭其微妙的内心体验。“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月迷津渡,雾失楼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古典诗词中的皓月、淡月、残月、新月、碎月、凉月……,可以各自营造出无数万幻迷离的审美境器和人生境界,远远不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些复杂玄奥的哲学讲演所能及。山水直觉审美之乐,更融进了主观者丰富不竭的人生蕴意,给中华民族的塑造注入了代代相袭的灵魂。
⑤ 借助山水意识所再现的人生体验,是中国美学的意境说独特效应的体现。借助这一法则,美不仅仅可以具象,更在于不可捉摸的“境界”。
⑥正是由此,中国绘画很少达•芬奇《微笑的蒙娜丽莎》那样直接以会心的微笑去表达对未来的乐观精神,而大多托意于山水自然,花鸟鱼虫。徐悲鸿奔腾、傲岸的骏马表达志向高远而又桀骜不驯的人格。郑板桥的兰竹则表达着孤芳自赏,不为尘污的清雅。松、竹、梅、兰四君子,成为人格境界的不朽意象。“形似”为忌,“神至”为尊,从山水意识扩大到整个艺术审美评判体系,定位了东方艺术的这种品味核心。
⑦ 把握山水意识,创造人格境界,也使中国的名山大川拥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长江、黄河、黄山、泰山乃至任何一条溪流,一座青山,一泓湖水,一片莽原,处处都在演绎着激情的诗歌,美妙的哲理,动人的传说和取之不竭的思想宝藏。以至这种山水赋予的精神力量成为世代鼓舞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屈,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动力。
⑧值得担忧的是,现代人被自己创造的物质异化、喧嚣的生活计较、钢筋水泥般地包裹了。“山水意识”被简单地变成电视机前的坐游天下,或者变成旅行团小旗子下导游小姐的广告解说,或者匆匆几张风景留影的彩照和“到此一游”的满足。与天地的交融,与山水的对话,发现生命的真谛,感悟人生的甘苦,统统变成流水线式的大生产。宠辱皆抛,物我两忘,荡心励志,天人合一被折价处理。这不能不说是看似轰轰烈烈,实为现代旅游的悲哀。就此,重提中国的山水意识,承启自然界为我们营造的精神家园,不能不说也是塑造现代人格精神的至关要义。
1. 文中提到西方人的旅游、哲学和绘画,其目的是为了( )(2分)
A。烘托出中国人独具的强烈的山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