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00字。《许三观卖血记》备课资料
余华作为当代中国一位先锋作家,从198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其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和叙述方式都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许三观卖血记》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认为自己首次完全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创作出来的小说,而且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他对掌握人物对话有了更多的信心。
本文将着重从写作手法去分析这部作品,包括作者对历史背景的处理、人物内心的刻画和体裁结构的选取这三个方面。
一、对历史背景的处理
小说开篇就清楚的介绍了主角许三观的身份“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几个字给出的信息包括:其一,许三观是南方某地的城里人;其二,他是一个艰苦的工薪阶层。关于空间的设定,从后文许三观一路往上海去的途中经过的地方可以知道,他生活的地方是江南的一个小城镇,不同于在乡村生活的他的祖辈们。
空间基本确定了,时间呢?小说从许三观20岁左右开始一直写到他的儿子们差不多30岁亦即许三观本人50多岁快60岁为止,前后大概一共40年。经历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有这样几件:
1.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铁。
2.接下来一两年的天灾人祸导致的全国性饥荒。
3.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去农村上山下乡。
如何处理这些在中国现代历史留下深深烙印的事件,差不多是每部涉及到这段时间的作品必然会遇到的共同难题。文革之后与经济上的开放相伴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从七八十年代开始相继出现的文学中“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之后的“先锋文学”对那段重要的历史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多是不动声色冷眼旁观的揭发暴露疯狂年代的痛苦和丑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多数作品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作者退出凌驾在作品之上的抽象叙述角度,让人物自己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和见闻,并且是用一种看似荒诞的逻辑将人物的经历与历史相关联,使得洪大的历史潮流微观化,真正变成人物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提炼出来的人物与历史的关系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文本能够让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的读者产生本质上相通的共鸣。不仅《许三观卖血记》如此,之前的《活着》也用相近的方法处理了作为人物命运一个因素的历史,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能够很好地被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相差悬殊的读者群所接受,从《活着》的多个外文版出版和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可见一斑。回到《许三观卖血记》,文中对历史的处理举例如下:
1。第十八章整个章节用的都是“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样的句式,让许三观一股脑儿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考的有关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的内容都说出来。这样一连串的排比和铺陈,把曾经的伤痛用诙谐和荒诞一一化解正是余华特有的风格。
2。许三观用嘴给全家人炒菜这一情节是大饥荒描述的高潮部分。一家人每日喝越来越稀的粥,饿得没力气就长时间躺在床上以减少体力消耗。许三观生日那天,他们喝到放了糖的玉米糊,孩子们却吃不出甜味,许三观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们苦得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这样一句感慨举重若轻的道出了极度饥饿年代的人们,物质生活匮乏到忘记了甜的滋味。
3。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作者又是让许三观自己说出来,“你知道吗?为什么工厂停工了、商店关门了、学校不上课、你也用不着去炸抽条了?为什么有人被吊在了树上、有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你知道吗?为什么毛主席一说话,就有人把他的话编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话刷到了墙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车上和轮船上、床单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锅上,连厕所的墙上和痰盂上都有。毛主席的名字为什么会这么长予你听着: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共有三十个字,这些都要一口气念下来,中间不能换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文化大革命来了。”这样的一番阐释从许三观口中说出来,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层次,又启发读者自己的思考。许三观的逻辑和认识水平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那是真正身处其中的人物会说出的话,这样的话让读者信服的同时也给读者自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文化大革命不只是发生在中国的那一场灾难,而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一种变态与暴力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