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个字。
让思维不再缺席
浅议个性化阅读
温岭市温西中学孙希凤
引言:新课程改革在温岭大地上已走过了两个年头,给一线的教师明显的感觉就是课堂气氛活跃了、热闹了,学生活了、比以前会说了,但是我们总会发现“热闹下的寂寥”,总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笔者也曾在自班出现过这种情况,即使比较简单的问题,只要稍加阅读就可以归纳出,居然连平时考试成绩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也说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观摩了几位出色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于上学期走访了上虞的一所中学, 于是有了下面的这篇文章。
内容提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开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主体地位 开动思维 独特感受
受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及形式的影响,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有一部分教师在一成不变地分析、讲解,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即便有的教师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也大多按“既定方针”办,只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缺乏学生的自主活动,这样既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和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处于半封闭、封闭状态,不想思考、懒于思考、不愿思考,思维始终处于缺席的状态。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是格格不入的。
一、解读个性化阅读
理想的阅读境界,就是阅读的个性化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阅读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他们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虽然这些理解很可能不同于教材、教师的解释,但却表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个性化阅读现象。个性化阅读实质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