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下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13 12:42: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68
  人之所以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就在于能不断地学习。除了自身实践外,我们主要通过阅读书本来获取知识。所以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就将决定阅读的效率。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那么,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到底怎样呢?从调查数据可知,涉及阅读习惯的17个问题中,只在两个问题中显示有50%以上的人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其它十五个问题中有一多半的人在阅读习惯的形成上还做的不好。数据是死的,那么实际的情况怎样呢?举例来说,要一个高中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或谈谈自己读一段文字的感受,他并不见得能够说出来。由此可见,现今大多数中学生没有或尚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主要是读书的主动程度如何。人们习惯上认为在学习语文的几大环节上,说、写是主动性的活动,而听、读则相对被动。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人们阅读的惰性。所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阅读时凭兴趣,一味猎奇,沉醉在故事和情节里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阅读时思想不集中,坐了半天,根据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有的学生阅读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功利性太强;有的学生阅读时良莠不分,遇到低级、下流的东西,反而甘之如饴,深受其害,这些都是不良的阅读习惯。那么,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就是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严谨的阅读态度、合理的阅读计划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养成有目的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阅读主要包括选择读物和阅读文本的目的性强。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阅读书籍,可以开启人们的心灵之窗,可以逆造人的灵魂,改变人的性格,引导人积极向上,但无奈书的种类实在太多,而且高中生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所以阅读一定要有目的性。如果漫无目的在书海闲逛,甚至是苦读,恐怕也没有多大意义。有些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有些书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或刺激,有些书却可以使人获得思维品质上的飞跃。书本的价值各不相同,我们中学生不但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更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读物。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理解的形成时期,思想波动比较大,急需一些好书来给大家指明前进的方向,来培养稳定的思维品质。所以高中生应该多读一些历史著作来丰富个人的人文内涵,多读一些人物传记来激励自己的思想、历练自己的品格,多读一些世界名著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多读一些基础哲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当然,具体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更应该目标明确,在调查中“在阅读时始终怀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的学生占总人数(60人)的42%,也就是说,有58%的学生在阅读时一片茫然,收效甚微。这个问题在后面还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养成有严谨阅读态度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采取的读书态度就大不相同。有些文章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我们就读得认真、仔细;有些文章可以使我们得到乐趣或刺激,我们就读得轻松、自由……但真正的阅读是要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精细的研究和探索,从漆黑茫然到茅塞顿开,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此得到阅读思维和阅读品质上的提高,这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除此之外,理解力好的或知识储备丰厚的人比较容易实现阅读的目标,但龟兔赛跑最先到达终点的不一定就是兔子。由此可见,毅力和恒心也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养成合理利用时间,有计划安排阅读的阅读习惯
  高中生每天的时间安排的确很紧张,你可以找出一千个无法进行阅读的理由,但真正阅读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需要阅读。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有计划的阅读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显得尤其可贵。你每天完全可以拿出20分钟的时间去阅读。我们常常会觉得20分钟太短暂了,想等到有更多的空闲时再读书,比如寒暑假。但烦琐事情的到来总是你无法预料的,所以我们应养成利用一切闲暇零碎时间的习惯。古今中外的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例如修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这两种方法告诉人们时时处处皆可读书。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说过:“在空间中部分少于整体,相反,在时间中,至少在主观上,部分大于整体,因为在时间中只有部分是现实的,而整体只是想象的对象,因为现实的每一秒钟,对我们来说是比想象中的10年更大、更长的一段时间。”难怪有人问达尔文:“你一生怎么做了那么多的事呢?”达尔文答道:“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但挤时间也要有科学性。一般来说,上午8点到10点和下午3点到6点是效率最高的时间;对惯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晚上8点至10点是有效时间;而中午1时左右是效率最低的时间。所以一般晚上抽一点时间读书较合适,而中午则可搞一些摘抄等不太费脑的工作。既不影响休息,也能找到合理的阅读时间。有了时间的保障,那么做到有计划地阅读就成为可能。当然由于平时的学习生活的规律性很强,这个计划的期限可能是一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月甚至是一周,在短时间的读书计划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课文相配套的《高中语文读本》或一些短小精悍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章来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中的文章。而在寒暑假则可以选择一些长篇的著作来读。但不管怎样安排都应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
  四、养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习惯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兴趣,促进更深一层的阅读。在调查中,能够自觉运用提问法、扫视法、回视法、批注法等方法来加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速度,增强阅读的记忆效果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下面介绍几种方便有效的方法以期形成习惯。
  (一)无声默读法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无声默读法的形象说明。无声阅读法能提高阅读速度,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很多同学有这种习惯,那就是读书好读出声,甚至做题时读题目也好出声。表面看来,这种方法有利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阅读。实际上速度非常慢,效率非常低。那么在阅读时声带不发出声音是否就是无声默读呢?答案是否定的。阅读时,虽然不发出声音,但我们的唇、舌、颏、喉都不由自主地在进行活动,而这就将影响阅读速度。所以,你可以检查一下你有没有这种情况。例如,你可以在阅读时把手放在喉咙部位,感觉到轻微、有节奏的颤动,就说明你有潜在的发声习惯,这就需要你克服和纠正。
  (二)扫视速读法
  扫视速读法就是让眼光在阅读材料上快速扫视,直到找出你所需要的目标为止。这在社科文的阅读中是非常适用的。但这种方法的形成是需要条件和按一定步骤进行的。首先,要扩大眼睛的“势力范围”,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你要找的是一个日期或名字,还是一个数据或结论,这一点在你开始阅读时就要想清楚。第三,对目标出现的形式要有预先判断,是词、短语还是句子,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借助这一重要线索就可以帮你捕获目标。
  (三)整体概读法
  整体概读法就是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阅读,这一方法的关键就是要尽量多提出些问题。提问对阅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能使你的阅读具有更多的目标和更多的收获。在实际调查中有42%的学生感到“头脑中有问题冒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提问还应该从文章整体出发,做到系统:(1)由标题入手:标题往往能反映文章的实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要首先关注。(2)关注文章的结构:文章由哪些部分组成?重点和次重点各是什么?(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4)比较它与其它同类文章的不同之处,包括文体和风格的差异,例如,毛泽东《咏梅》和陆游《咏梅》的比较。(5)体会它对于你有什么实用价值,或你对它有什么心得体会。通过这些问题就能知道研究文章的步骤,那么看似杂乱无章的解读一篇文章的过程就逐渐变成了具有统一程序的有序思考过程。现代的大多科技读物都有75%至80%的水分。因此,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将注意力集中在有用的词句或片断上,从中取得真正有意义的观点。长此阅读的话,你阅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刻,就是你获得丰收的时刻。
  (四)局部细读法
  局部细读法是和整体概读法相互补充的一种彻底而仔细地检索信息的阅读方法,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可以用这一方法找到答案。例如概括某段文字的段落大意。它通常在某一个句子中表现出来。这个重要的句子可以在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它还可能渗透在段落的每一个角落里,需要你去细细搜寻。还比如文章中的某个段落介绍了“父亲”的一些品性,那么,你一定希望能找到有关例子来证明这一点。而此时,正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五)摘录批注法
  一篇文章从思想到语言上的成就光凭动嘴去读是永远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它永远是作者不用申清的“专利”。但我们可以通过动手,使它尽可能地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摘录和做批注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调查中能够自觉摘录和批注的同学只占总人数的13%和15%,分列倒数二位。殊不知动手有非常明显的好处:(1)那会让你保持清醒。(2)它会促进你的思考。(3)它能帮助你记忆。对于这些古人早有明示:“不动笔墨不读书”、“口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那么在实际阅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摘录不必多说,但应该注意的是摘录要有目的和重点,有些学生喜抄整篇抄写,这种效果是不大好的。其实,可以根据需要摘录诸如:思想性强、富有哲理性的、修辞手段使用合理的句子或语段。而批注的方法就很多了:(1)编序号——要习惯给文章自然段标上序号。更重要的是对作者的观点进行陈述时,或罗列作者的分论点时要标上序号,做到眉目清楚。(2)标 “重点”符号:用自己习惯的符号给文章重点的词语,评论性的句子或结论性的观点划线或加点。(3)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批注。阅读文章时,把可能会有的问题,或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压缩后记下来;或是记下全文思路的发展线索;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你对文章任何一点(诸如中心思想的表达,词或句子涵义的理解)的看法随手写出,其实这就是你和作者进行交流的最好机会。说到这里,你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动笔,那就可以先看脂砚斋、金圣叹对《红楼梦》和《水浒传》的评点。当你好完了这些工作之后,这才标志着你在智力上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真正拥有。
  (六)复述记忆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学到的知识只经过一次大脑,不仅记忆的痕迹很淡薄,而且遗忘率也很高,只有5%以下的信息能较长期地保留下来。如果有计划地加以重复,大脑皮层的痕迹就会逐渐加深。调查中有32%的同学“对所读内容有良好的记忆力”。那么还有多达68%的同学就白白放弃了现成的知识资源和思维资源。当然说主观上放弃是不科学的,很多学生是因为没有好的记忆方法,而不得不放弃的。一般有这样一些加深记忆的方法:(1)复述,这是最基本的掌握所读内容要领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把重要文章的内容复述一遍肯定要比机械地重复文章要有效的多。(2)读摘抄、看批注。这种方法对文章的记忆效果无疑是最好的。(3)复习。包括复习你初读文章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和给出的答案,并学会补充以前笔记的漏洞或纠正以前认识上的偏差。
  当然在实际阅读中这几种方法是随着阅读对象、阅读目的、阅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方法是综合运用的。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不断地练习之外,别无他法。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在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的前后,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阅读能力和速度的不同。当然,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或许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现在却要一切重新开始,实在不容易。但是阅读跟滑冰一样,除非你对每一个步骤都很熟练之后,你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复杂却和谐的动作。这一过程是脑、眼、耳、手相协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滑冰毕竟是一项体力项目,做到身体的协调还是比较容易的,而阅读做为智力活动就困难得多,尤其是刚开始时更是如此,但越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就越应接受这一挑战,让好的阅读习惯伴随我们一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