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聚沙成塔
——记作文素材积累活动
作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在和学生一起探索作文写作时,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对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有了看法也找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加之我所任教的是物理班,大部分同学对作文都很不感冒,当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时候就更是对作文产生了懈怠情绪,所以我们就在班级中开展了作文素材积累活动,活动持续了将近一学年的时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让学生把自己在报纸、杂志、小说甚至电影中接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录下来,针对剪贴的内容,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每周两篇,字数不限,体裁不限,让他们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一年下来,同学们明显感觉到作文有话可说,愿意诉说,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作文材料的丰富、新鲜,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附学生素材积累活动中的所思所感:
大师离我们越来越远
高二(12)班 谢鸿平
鲁迅、茅盾、老舍、巴金、冰心,一位位大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遥不可及。他们虽然远去了,但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散发着巨大的生命力。
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师?大师就是时代的精神,同时也是时代的灵魂,他们不仅通过手中的笔去争取、去表达,他们还一直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和精神,为信仰而奋斗终身。
他们无畏,因为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他们痛苦,因为他们要一直保持清醒进行着痛苦的思考;他们愤怒、他们失落,因为他们知道理想和现实有着怎样的差距。命运一直在尝试击垮他们,却只能把他们变得越来越坚强,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越来越坚定。命运最终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却无法抹掉生命的光辉——只因他们战斗过。
对现实的剖析,对理想的追求成就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反省,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塑造了他们。大师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肩负的是时代的责任。文化孕育了他们,而他们的任务就是改进文化。
韩国人会为中国人拥有鲁迅而感到十分羡慕;“英国人宁愿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就是大师的重量。
曾经在网络上看见有许多人在讨论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师。我以为,是因为现在的作家并没有人能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当“写作”成为“作家”争取名利,自我提拔的工具时,“写作”也就失去其意义;当“作家”畏首畏尾,模糊其词,不敢表达观点的时候,“作品”也就失去了力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