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10字。
好作文题目该有什么标准
----兼评07年各地高考卷中的作文题
孙和平
语文的考试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作文题。这不,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不到半小时,2007年各地二十套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就都被贴在了网上,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可谓是“花团锦簇现异彩,众说纷纭论雅俗”。对高考作文题说三道四自然是个人的权利,说雅说俗固然因各人的学养而异。但真正的好题总是会受到交口称赞的。如《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在高三考生不长的人生经历中,谁会没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坎”?谁会没有对迈过“坎坷”的体验?别说是高三学生,只要是社会的人,都应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抒。把自己写进去就会生动感人,富有情味。但真要写好这篇看似人人能写的文章,写什么样的“坎”是显现文章高下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题目本身也设了一个“坎”,需要考生在审题、选材、立意上“必须”仔细揣摩。这个题目没有文体的“歧视”,叙事、抒情、议论都行,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议论“好作文题”的标准,尽管人们可能会有不同尺度和看法,但从《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一题目看,愚以为如下三条当是语文教育业内同仁对“好作文题”的共识:其一,文题易于引发考生写出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有真情实感可抒,免无病呻吟之苦;其二,文题有意蕴但不隐晦,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绝大多数考生都能从题中悟出写作指向,不至于离题,也不至于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层面;其三,题目在利于考生发挥自身优势上留有空间,既满足喜欢洋洋洒洒来叙事和抒情的考生的需要,也适合擅长议论说理的考生正常发挥。
一般说来,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题,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条,才应是“好作文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对教学有着潜在的不可抑制的导向作用。中学的作文教学,准确地说应是“习作”,是以学生自身经历的人和事去学习写作,不是让学生摆出写作的架子去“创作”。也就是说写作教学在鼓励学生去抒写真情实感。如果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作文题无法让考生抒写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而只能靠主观臆想东拉西扯编故事,那作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就会被颠覆。如,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题目好像刻意涂了层诗意,其实并没有悬念,给人的感觉太虚假,这个时代有谁提着篮子去看妈妈?篮里的“春光”是怎么回事?中学生大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怎么会有“看”一说?显然题目在诱导考生编故事,于是就有“春天到了,去提篮桥监狱看他妈妈”的笑话。再如《诗意的生活》(湖南),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写。看看现在的中学生在愈演愈烈的升学“拼搏”中有多少“诗意”生活?他们要写“诗意”,只能是不出自内心深处的编造。题目要求是写“过去时”或“现在进行时”,也许写“将来时”有诗意,但会违背“必须写自己的经历”的限制。
高考作文题太直白当然不好,没有审题的要求影响到试卷的区分度。但题意隐蔽晦涩,令一般考生不知所云,无从下手则更不好。须知占语文卷40%以上分值的作文,一旦被判“不符合题意”,那考生就“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