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40字。
走出误区 深刻反思 务实教学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
新一轮课堂改革已实施五年多了,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努力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中,大胆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经验和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值得珍视和肯定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教研中,我们发现,有些“经验”,教学行为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或矫枉过正,主要有以下三大误区:
一、 太注重形式
此类表现为: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持否定的态度,喜欢搞花样,追求形式,具体显示为:
(一)学习方式形式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领悟的问题,演变成自主表面化,合作无效化,探究随意化。自主的表面化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哪些地方不懂,自己思考,教师引导,初一看是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谓的“引导”是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打开沉闷的课堂确实是一种好方式。这种氛围是需要营造的,然而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有的教师一遇到有问题,立即分组讨论学习,这样的结果是除了热闹,毫无实效。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做法是问学生有没有疑问(当然是有)接下来的工作是探究。有的主张所有问题都交给学生探究,有的却是从不探究,一味让学生接受。这些都是探究随意化的表现,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态度形式化
以前的教学主张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现在倡导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两种论点都不全对)许多教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非左即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进步。但是有的人在教学中片面追求个性化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肯定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却不对发言中明显的错误及时纠正,他们认为这样的态度是正确的,因为完全尊重了学生,殊不知这种形式化的东西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