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30字。
可怜可悲的“苦命人”
——《孔乙己》深度解读
(撰稿人:曹金春)
【主持人感言】
走近大师 解读课文
鲁迅,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同时小说也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字词积累卡】
阔绰(chuò) 羼(chàn)水 绽出(zhàn) 间(jiàn)或 附和(hè) 蘸(zhàn) 打折(shé)了腿(温馨提示:折本shé 折腾、折跟头zhē 折叠、折价zhé)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课堂新动力】
静听笑语 声声似刀
读完《孔乙己》一文,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那回响在读者耳边的阵阵“笑声”:有掌柜的,有顾客的,有“我”这个小伙计的,还有一群孩子的……“笑”纵贯了全文的始末。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小说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此起彼伏,回环反复,始终伴随着孔乙己。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在这贯穿全文的笑声中,有短衣帮的笑。他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心病”来嘲弄挖苦,这无异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也处在社会最底层,同样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们意识不到,因为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在穷苦无聊的生活中,只知道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呀!唯利是图的掌柜更不用说,眼见孔乙己已悲惨得不成样子,“仍然同平常一样”来取笑,他的笑是毫无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反映出剥削阶级冷酷狠毒的本性。可见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令人忧愤的地步,孔乙己的悲剧已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渲染了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尤其是将短衣帮的嘲笑组织在孔乙己一次到店喝酒的过程之中,又切分为两个哄笑的浪潮,笑声迭起,却更使人感到世态的炎凉,悲凉的意味透人肌骨。由此可见,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和独具的艺术匠心,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