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矮了,腿也就断了——永远站不起来的孔乙己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2 22:37: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81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主题,无论教参还是文学研究者对它的解读上,大多把视点集中在造成孔乙己这一旧中国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根源的阐释上,揭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传统文化和残酷无情的社会环境“吃人”的本质,在以喜写悲中透析世态的炎凉,在浓重的悲凉中寄托着对孔乙己深深的同情。在语文教师们的课堂上,也是把孔乙己的毁灭归结在“尖笑的群狼对他无情的撕咬上”。这样诠释未尝不可,但是鲁迅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采用象征显现实主义手法,他的小说所具有的丰度较他同代人的作品要广阔深远得多。另外,在《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象征着社会意识先行者的悲剧形象之后,写于1919年的《孔乙己》则是一个满脑子弱质封建儒文化、尽管“身材很高大”但思想上很侏儒的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换句话说,鲁迅要表达的是中国文化虽然很庞大,但本质上很虚弱、破烂、不堪一击,孔乙己的象征意义就在于此。文中的“笑”不仅仅是周围其他“咸亨”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嘲弄,也是鲁迅对中国旧文化心酸的讥笑和沉痛的批判。我看不出鲁迅对孔乙己抱着什么同情和怜悯,反而觉得鲁迅在说:一个民族守残抱缺、思想僵化,不与时俱进,那就等于被打折了腿,只能爬着走,屈辱着生,在冷嘲中死,永远站不起来。
  毫无疑问,我们大家在探讨孔乙己这一旧中国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的根源时,过多地剖析了外在因素,而没有注意到外在因素也须经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即孔乙己为什么变成一个弱者?为什么是一个弱者?那就是世界已步入发达的近代文明、思想文化和物质文化“咸亨”的时代,而孔乙己这一“象征物”还抱着“又脏又破”的陈旧、迂腐、无用的旧思想、烂文化不放,只能拿来装点门面、遮羞掩耻,此外对自己的谋身和发展毫无用处;自己满嘴炫耀的“‘之乎者也’文化”,也只能招致和当作已经发展了的人们的无情的嘲笑和取乐的闲滓,这种文化于己无用,“茴”字的四种写法授予他人又有何益?自取其丑而已。所以孔乙己不与时俱进、固守残缺的思想形态就决定了他是个弱者,是个自取其丑、他取其乐的行将灭亡的已被打碎的古代破罐。是中国的这种文化让国人羸弱取丑、让中国寒酸可笑,这就是鲁迅所要揭的中国的病根,这就是鲁迅所要痛批、嘲笑的对象。
  这篇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以“打到孔家店”为出发点的小说,与写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相比较,已有了迥然不同的新内涵,假如说《狂人日记》是借狂人的独醒来批判浓重的千年吃人文化,那么《孔乙己》则是写一个固守旧思想、旧文化的儒生(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现实世界中的尴尬、无用和遭人鄙弃、受人奚落的悲惨境地,点化出背负这种文化的中华民族穷途末路、朝不保夕的生存状态。是文化、是思想使我们羸弱不堪,是文化、是思想使我们这个曾经“身材很高大”的民族蜗居难存。鲁迅是蘸着哭的笑意和痛的悲苦来呐喊,是怀着深的忧愤和热的期待来疾呼:文化落后就要挨打,思想守旧就会失去前行的双腿!
  孔乙己的象征意味是非常鲜明的,他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的产物,是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浓缩的自以为是而实非是的怪物。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禁锢了中华民族,窒息了我们的生命,决不仅仅是孔乙己一个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一句,不仅点明了中国在当时国际舞台上(咸亨酒店)滑稽可笑、尴尬无奈的形象,更鲜明的一点是,鲁迅的潜台词是说,这种要命的旧思想、陈文化既是“短衣帮们”因袭的思想,更是“长衫客们”固守的意识,他是全中国人思想状态的象征。
  在五四时期,孔子成为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的代表,批判孔子也就成了批判封建思想的靶的。鲁迅正是抓住了这一时代的主题,将之活化为孔乙己的形象,借孔乙己来批判那些守旧抱残的中国人,以孔乙己的形象和可悲命运来促使中国人内省,以期人们革旧纳新,重新做人,因而取名“孔乙己”,也可说“孔亦己”,即“自己也是孔子”,或者说“乙”字在此为动词,可译为“孔子次于自己”,即自己的思想比孔子还要僵化守旧。因此,鲁迅在这里正是暗借孔乙己来批判全体中国人,促使中国人自戒自醒。
  思想上落后了,就等于没有人格了,就等于腿折了,永远站不起来了,不是别人打折了自己的腿,而是孔乙己自己(别一个读书人丁举人)打折了自己的腿,并走向末途。
  现实环境就是这样残酷,没有人能同情拯救那些孔乙己们。处于这种思想状态而自弱的中国,即使沦为乞丐,或者是死是活,是没有人同情的。
  从孔乙己看中国当时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友邻的还有几个人?试看中国还有几个茴香豆?仅这几个茴香豆还是不在“掌柜”的帐上的。中国还有什么?“多乎哉?不多矣!”。
  思想羸弱的国民,何时不再孔乙己?
  当“挨打”已成惯性, “时常夹些伤痕”的脸也就变得无足轻重。因为思想上矮了,腿也就断了——永远站不起来的孔乙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