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是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6期)》上的一个系列稿件之一。
和谐之主题五——自然“导写”
导写
围绕“和谐一自然”这一话题,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就内容而言,我们既可以关注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的追求和觉悟,也可以再现人们在贪求物质利益时给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灾难;就文体而言,我们既可以运用散文的形式,寓深刻的思考于事件的叙述或夹叙夹议之中,也可以尝试小说、诗歌或者寓言等体裁,通过构思情节、塑造形象、创设意境等表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就揭示中心的方式而言,既可在描绘一物一景的过程中,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也可以说理为主,以强大的逻辑力量和诚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就材料的连缀而言,既可以运用显性的形式,如片段组合、小标题领起等,也可以运用隐性的形式,如移步换景、线索贯穿、意识流动等。这里仅就“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如何描写自然景物”作简要介绍。
一
针对“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问题,至少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自然环境及其他物种的尊重。
从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家讲究“众生平等”中不难发现,我国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传统,并且在不同时代几乎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的相关规定:夏朝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周朝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秦朝禁止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兽……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浩阔,才有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奇,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丽,才有了“一树梨花一溪月”的静美,才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才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饶……
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加速了对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支配,在获取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也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2005年,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关人士正式对外公布了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令人尴尬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人类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人类应当牢记哲人的告诫:“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
第二,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哲理性思考。
“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混沌懵懂的顽童,有时是聆听教诲的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当李白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之后,怀着伟大而孤寂的心灵投入了自然的怀抱,在无言的精神对话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借以弥合精神的创伤。“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僻冈幽坡,一天月色,躬耕东坡的大诗人精神抖擞意气昂扬地行进在亦如其仕途、人生般坎坷的山路之上,没有内心的沮丧与不平,有的只是空
明澄澈。
自然教给我们的还远不止这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给人们物质充裕的同时,也往往造成人们头脑的空虚、精神的萎缩、灵魂的痛苦。人类似乎正在渐渐遗失本应属于人的某些特质,而越来越沦为生活的奴隶、物质的附庸。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正在被我们遗忘的自然,似乎一切又都变了模样,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桃源”,在与自然的沟通中,我们会重新拥有生存的勇气、人生的睿智和美好的心灵。 二
至于如何描绘自然景物,我想至少应当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抓住景物特征。
“二月辛酉,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杨慎《游点苍山记》)壁立千仞的两山中间夹着一条深深的峡谷,晓月将坠,月色倒映水中,给人一种天在地底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龙关晓月”的独特景象。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观察,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质感等,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最终实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的效果。
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便借此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段精彩的描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者先是传神地描绘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色,接着进一步把笔墨铺展开去,细致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山间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第二,借助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