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000字。
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汇编
福鼎三中 周恒荣
一、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答题情况分析
2007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二、2007年陕西省高考满分作文:风筝
三、甘肃省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集锦
四、2007江西高考语文优秀作文选登——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2007海南高考满分作文
六、2007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
七、2007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
八、2007广东高考优秀作文
九、2007年浙江省高考话题作文
十、山东07高考满分作文
十一、2007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
十二、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十三、2007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
十四、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选
十五、2007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选
十六、2007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选
十七、2007年高考四川优秀作文选
十八、最新2007年高考零分作文片断节选
一、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答题情况分析
简单之后的不简单
——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答题情况分析
俞发亮 钟斌
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有意去繁就简返璞归真
遗憾的是,去年我省高考作文试题“三选一”的做法中断了
福建省从2004年高考语文自行命题以来,前三年的作文试题均别出心裁,从形式到题意与众不同,每年都给全国语文界、作文界制造出不小的“地震”。可能是出于一种“逆反”的心里,或者是为了规避考生及教师“押题”,今年的命题者有意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到命题作文的传统道路上。
难怪许多人第一眼看到这道作文题,不禁发出“这么简单”的惊讶。
首先,题面直白、平实,文字少,这使作文试题的考查目标单一、集中,不在题意的阅读理解上难为考生,“检测考生的写作水平。
其次,题目“季节”为考生明示了写作的对象、范围,但立意没有限制,且“季节”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或实或虚,写作的角度非常自由。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暑去寒来,各有鲜明的特点;又周而复始,具有轮回、更替、变化的特性,具有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蕴含了大自然的规律与奥秘。显然,这是一道开放性作文题,诱导学生写出对“季节”的感悟或体验。但是,难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字数里选择合适的角度立意谋篇,将自己对“季节”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表达得深刻、新颖。
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角度的差异,对各个季节特性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不必说套话,鼓励写出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季节”的含义、比照、暗喻是否成立,关键在于行文是否恰当,是否自然,是否到位。例如,“人生四季”、“母亲的爱不分四季”、“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日关系的‘季节’变化”、“城市高楼里四季不分的缺憾”……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再如,秋天的色彩,是灰色的,还是黄色、红色的?完全由个人的生活体验、主观感受所致,只要能够表达充分、自圆其说就行;对于同一个季节,个人的感悟也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遗憾的是,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试题“三选一”的做法中断了。作文试题“三选一”(或“二选一”),让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题来写,这与正在推进的高中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且,从更加深远的意义来观照,人生就是选择的历程,让学生在考场上选择作文题,这本身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人生的一次经历、锻炼。
高考三天后,6月10日的厦门某报,以《12岁小学生写高考作文》为题发表了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收获四季的轮回》。几位参加今年我省高考作文评卷的老师读了,都觉得可以给60多分。这虽然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是,确实“季节”这道作文题,初中生、小学生也能写。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高考作文的写作主体是高中毕业生,是年满18岁的青年,作文题是否应该摈弃低龄化、幼稚化?是否应该指向理性的思辨、逻辑的推演?我们应当如何借鉴法国高考的哲理性作文题?这些问题以前有人谈过,笔者亦思考不够成熟,仅把它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问题”再一次提起。
倘若武则天是春天的代表 夏天则属花木兰
优秀作文往往具有独特的见解,并能一线贯穿全文
对于“季节”一词,考生就其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可引发丰富的联想。由于每位考生对季节的感悟和体验是不同的,加之季节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着殊异的内涵,因此,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一道道独特靓丽“季节”景致。
生活与人生的“季节”契合
除对“季节”本义——春、夏、秋、冬的景物描述和情感体悟外,相当数量考生把“季节”特点与人生特点结合起来,演绎了一个个内容丰富多彩的“季节”人生。如:
文章分四个部分,分别以小标题(春天—年轻的季节,夏天—多梦的季节,秋天—收获的季节,冬天—童话的季节)连缀成篇。
人物性格的“季节”联想
不少考生根据四季不同特征,把季节特点与人的性格特点结合起来,如写春之“多情、开朗、生机勃勃”,夏之“奔放、热烈、多变”,秋之“萧瑟、平和、成熟”,冬之“冷静、洁净、寂寥”等等。由于个人的感悟、体验不同,各个季节的特性,如“夏”,考生既有抒发“热情、欢快”的,也有表达“忧郁、沉闷”的,言之成理都被视为符合题意。
人物形象的“季节”隐喻
一些考生则拓宽思路,调动知识积累联想到与“季节”特征相似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写出了一篇篇颇有见解的“文化”散文。比如:
中国女性的性格有着季节的色彩,有春日里生机盎然的“绿草”;有夏日里热情似火的“骄阳”;有秋日里散发阵阵凉意的“秋风”,有冬日里幽香阵阵的“梅花”……
倘若武则天是春天的代表,那么夏天则属于代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夏日的阳光照耀着沙场,用搏击黄沙的勇气与胆识铸就了一朵骁勇善战的沙漠奇葩……
人类社会的“季节”类比
某考生别具一格地从“季节”的发展中窥探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史”:
人类历史的童年,是萧索的冬天,在茹毛饮血的荒蛮年代,笼罩大地的永远是那未知的黑暗和寒冷……
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到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来不及收拾好伤春的感喟,便倏尔由春转到夏了。夏是烂漫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用油彩扫除中世纪的黑暗;夏是热烈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动力发现,将人类社会推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构思的新颖彰显文章的大气脱俗,令人赞叹。
中国文化的“季节”忧思
文化不可避免地带着鲜明的地域性和历史性,一名考生从对中华文化的反思中,感悟出华夏季节中“夏季”——热烈、自由的缺失,以深邃的思考予人强烈的思想震撼。
华夏的初夏,究竟是缺失的季节,还是迟到了呢?“五四”以后又是一番肃杀,是又一个秋。鲁迅先生笑或暗笑,竹枝式的指节轻敲,道出的仍是:“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但审视当今,当年的博斯年、罗家伦、段朋锡的书生意气,竟是亘久难见了吗?他们老去,留下的仅是那些苍老保守的青年﹖中华的季节中,难道夏真正极短极少又极无可寻吗?
艺术形式的“季节”审视
书法、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也成为关注的视点,考生巧妙地找到艺术形式的“季节”特点,自圆其说,令人耳目一新。如:
……婉约的江南,瞎子阿炳静坐在泉水畔,让那份春的绿意汩汩地从琴弦上流出,让那份春曰久违了气息从那把拉瘦了岁月的二胡上缓缓淌出。
当秋风吹落了浔阳江头的荻花,当那轮江心秋月映着无语的船舶,当一声裂帛响起的,诗人于是遥远的秋季回忆中走来……
该文从《二泉映月》、《琵琶行》等作品中找到与“季节”相关的因子,情感浓郁,文笔优美,谱写出一曲文艺作品的“四季歌”。
国家、人物关系的“季节”感悟
有的考生把“季节”喻为国与国(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辟独到地论述了国事、人事的“冷暖”变迁。如:
30年代,中日兵戎相见,关系进入严冬;72年中日建交,打开了坚冰,尤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两国关系进入夏季;小泉执政时期,中日关系进入政冷经冷的秋季;现在安倍上台,改变了对慰安妇和靖国神社的态度,尊重了中国与亚洲人民的情感,两国实现了安倍与温总理的互访,中日关系进入温暖的春季。
故事的“季节”演绎
作文命题为“季节”,虽然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明确要求,但不可否认,命题暗含散文类文体的倾向,所以叙事类的文章在今年比重不高,佳作甚少。大多数考生以各种季节作为事件发生的背景;只有少数考生能将季节特点隐喻主人公的性格、情绪特征,编述故事。
国家、民族命运的“季节”剖析
有的考生,以某一个朝代、国家或民族为切入点,或分析其某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或叙述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如“唐朝的春天”,“刺桐城的春天”,“古希腊的四季”等,可读性强,耐人回味。
“季节”的反向思考
在大多考生都在围绕“季节”作正面阐释或拓展之时,一些考生反弹琵琶,出奇制胜,以逆向思维论及“季节”的消失或“季节”的反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等现代社会人们极为关注的生存问题,指向“季节”的诗意栖息,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反省意识。
一考生在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追忆了江南故乡的美好“季节”后,指出“文明的发展不应该以季节——自然的本性的消亡为代价。我们不希望下一代城里人只能从教科书或画册上意识‘季节’的存在”,这着实让人叹服。
总体说来,优秀作文往往具有独特的见解,并且能将某种思绪、细节、情境或哲理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众声喧哗:苍白肤浅的泛泛而谈
一些考生把报刊上的文章稍作修改,照搬不误,被重扣分数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某考生套用去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一题,文章中穿插四个小标题:“我想握住春姑娘的手”,“我想握住夏哥哥的手”,“我想握住秋叔叔的手”,“我想握住冬爷爷的手”,实际是写个人意志,“季节”处于“孤悬”状态。
有考生套用“我忧我思”、“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等省市质检题目,只在行文的开头、结尾出现形容某一季节的“关键词”,但文章内容主体却是“感恩”、“道德”、“忠诚”、“执著”等等。
语言幼稚,内容肤浅
一些考生的作文语言极为幼稚,内容单薄肤浅,乍看像小学生之作。如:
“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我最喜欢的夏天,最讨厌的也是夏天。”喜欢的理由一是可以游泳,二是可以吃西瓜,三是打球有意思,讨厌夏天的理由一是蚊子多,二是游泳会淹死人。结论是“夏天,我真不知道是喜欢多点,还是厌倦多点”。幼稚小气,缺乏审美价值。
陈词滥调,抄袭拼凑
今年的作文,最让命题者始料不及、大跌眼镜的是现代文阅读文本对作文的“干扰”。《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一文,以秋景入题,涉及母爱和思乡两大母题,对作文试题“季节”具有启发、暗示作用,有些考生竟然照抄或稍作修改搬进文中,结果当然被重扣分。还有考生把《读者》、《小小说选刊》等报刊上的文章稍作修改,如换人物姓名、换时间地点后照搬不误。这类行为令人担忧,此风不可长!
内容空洞,说理乏力
议论类文章整体水平不高,是今年考场作文的一大缺憾。不少文章内容空洞,说理乏力,甚至材料无法支撑论点。一些考生说理,或在同一层面上绕来绕去,缺少层次;或用主观感受、古人诗句来代替论证;或举例后缺少分析、说理。这与考生平时缺乏逻辑思维训练和思辨、分析能力欠缺有关。
“命题”“话题”不分曲解“季节”
部分考生对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不明白,甚至对“季节”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也相当模糊。如:“季节是一个忧郁的心”、“季节是一种美德”、“季节是一种安逸诱惑”、“人生是一锅水,季节是一堆柴”、“季节走过某老人家中,目睹了成群记者争先恐后的情景”、“季节的使者愤愤不平”等等。
这些考生把“季节”当作“话题”来写,篇首以“季节”引入后,就信马由缰了。“季节”在文中只是情感故事可有可无的背景,或者只是一个引子,没有成为思考的中心。这显然混淆了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一、2007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
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
哎,我们多么可怜啊,这个时代的人。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吗?那里面的空气如何的污浊!
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
可怜的人哪!
季节,如此与他们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想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
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所该抛弃的人!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离开季节的。
能不可怜他们吗?
什么时候,还能够有像李清照那样与朋友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光;什么时候,还会有机会去原野桥畔领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清爽?
城市在一座座地建设着,为何不给季节留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城市安家!不要只让季节在稻田走过,也让季节在城市与人为伴。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点评:
本文可以当作一首散文诗来读。
一是语言清新活泼,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例如首段,排比中兼引用,且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华而不实的硬伤。
二是善于捕捉典型细节,例如:“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这反映出作者平常对身边生活的留意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三是构思立意独辟蹊径,叙写城市人忙于追逐名利,忘却四季的冷暖,也被四季无情抛弃的尴尬现状。四是时代感强,富有哲理。作者以“从前”与“如今”相对比,批判现代城市发展的弊端,道出当代城里人的无奈,呼唤“让季节在城市与人为伴”。
(点评人:俞发亮老师)
季节
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想当初,造物主如此旗帜鲜明地把一年涂上四种颜色:春的碧绿,夏的火红,秋的澄黄,冬的滢白。日月悬浮,乾坤流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滋养了天地苍生,也哺育了人类敏感的心灵和虔诚的情感。季节是一种秩序,统御着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次悸动,每一回叹息。
而我们正成为秩序的破坏者。
越来越多的烟囱向天空散播着自己的恶毒,人们把CO2从禁锢之所释放出来,兴奋的狂躁,纵情的肆虐,在短短数十载光阴间席卷天下。地球开始发烧,季节隐退了身影,而我们陷入歇斯底里的热浪,茫然无所知。
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古人敬仰季节,因为季节教会他们一切重要而美好的生命真谛。春和景明,木欣欣以向荣,那是生之奋发;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那是生之热烈;秋气肃杀,回风摇蕙,那是生之蕴藉;冬雪冰封,滢然洁白,那是生之肃穆。在季节的变动周流中,人渐渐成长,渐渐感悟,然后满意地叹息一声,尘归黄土。季节是无言的老师,沉默的仲裁者和守护者。子曰:予欲无言。是啊,庇护一切,包容一切而又默许一切的季节,又何需言语呢?
但我们迫切地要求言语。人类不仅梦想着用物质重新构造世界,还憧憬着用言语填充整个世界。满天飞舞的冰箱空调广告,是人类对季节的宣战书。据说所谓成功的宣传,就是让爱斯基摩人把空调搬回家。而一切正朝着令空调制造商可喜的方向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眼泪不可遏止地下流,让幽怨的大海更加凶暴而不近人情。季节的气息已经淡不可闻,人们纷纷躲入空调房,冬天送暖,夏天送凉,心安理得。相信不久空调制造商就会收到北极熊的订单了,那将会是商品经济一个多大的胜利呀!而季节,就在这样的胜利气氛中飘然而去。她脚步轻盈,点尘不惊。
季节的远离已不仅仅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精神思想,正在以令人陌生的方式远离曾经的美好。少女已不屑伤春,壮者也不满于悲秋了,在物欲至上的热流推动下,一切都是更高更快更强。快!快!快!火车要出发,飞机要起飞了!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奔腾年代,季节为我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已然失衡。
季节正马不停蹄地消失,而我们做了什么,去挽留她绰约的身姿和高贵雍容的仪态?
醒醒吧,我们需要季节。
点评:
惟有思想者才能追寻到“诗意的栖息”。这篇“反季节”的作文能在近3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得力于从普遍赞美“季节”的套话中解放出来,在智性的思考中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带来的“季节”景致的缺失,表达了对“季节”消失的忧思,抒写了当代人对生活意义和目的、对人类的前途、对生存的永恒真理的见解。
本文立意新颖思想深刻,语言大气,内容厚重,发人深省。
它的成功表明:思想的深度决定文章的深度。
(点评人:钟斌老师)
季节
人类历史的童年,是萧索的冬天。在茹毛饮血的蛮荒年代,笼罩大地的永远是那未知的黑暗和寒冷。但,在某一幸运的时刻,人类发现了火种,如梅般耀眼的火光照亮苍茫大地,穿越沉沉暗夜。希望点燃,从此远方不远……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睁开混沌的双眼,万物复苏,春——来了。金字塔的尖顶闪烁人类智慧的灵光,万里长城的雄伟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伟力篆刻于曲折的春水中,春水向前,但那石,那碑刻,将永远伫立一旁。
春到夏的转变总是那样的突兀。一阵急雨,满树的葱茏就映满了眼帘,一朵乌云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