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作文题解析:三分天下 更重诗意

作者:津报网-每日新报  时间:2007/6/29 18:02: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64
  今年,全国及有关的自主命题省市共计作文命题19道,这些试题各具特色。它们都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作文走向的思考,反映了命题者为避免猜题压题,提高作文命题区分度所做的努力。这些试题,有的平实稳妥、贴近考生实际,有的具有鲜明的课程改革色彩。下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作一解析。 
  从附表可以看到,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仍是三分天下,材料作文4道,话题作文6道,标题作文9道。下面依次作分析。 
  一、话题式材料作文—— 
    一种新的题型? 
  自2006年始,全国卷作文题就摆脱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嫁接”,推出了话题式材料作文这一新命题形式。材料作文在上世纪90年代曾盛行一时。它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把握材料含义、主旨的基础上立意,立意必须与材料的主旨相吻合,作文中必须使用所提供的材料。正是这一特点使其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猜题压题,最大限度地避免虚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审题难度,明显地限制了考生构思的空间。对此,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人们总结出“引——议——联——结”的写作套路模式来应对。实践证明,材料作文命题在高考多年连续使用后,对中学教学的负导向是显而易见的。在停用多年后,“材料作文”又出现在全国卷中,但这已不是原来意义的材料作文。其一,试题在规定了材料的同时,又为考生创设了自己使用材料的条件。如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所给材料(漫画)都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但又“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突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有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的自由。其二,试题提示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完全是话题作文著名的“三自”方针(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同义语。这样近两年的全国卷已然探索出一种崭新的命题样式:既保留有材料作文限制性的优点,又有极宽角度,立意、文体开放的话题作文的特点的话题式材料作文。 
  全国卷I的作文题提供漫画《摔了一跤》,画面由一个跌倒的小孩,周围站着分别代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个人,和他们对小孩跌倒的共同判断“出事了”组成。对于小孩跌倒这样的小事,家庭、学校和社会所表现的行为和语言的夸张反映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这就是试题未点明的话题。面对这幅画,可以这样思考:“出事了!”怎么认识这个“事”,为什么小孩不慎摔倒就是“出事?”为什么都怕“出事”?它在提醒我们,教育应着重关心什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过当反应为什么都那么一致,说明了什么问题;由于家长的溺爱,学校的保护过度,社会的关注失当,少年儿童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表现的逃避和脆弱的心理特征难道与此无关吗?而从小孩的角度看成人对自己不慎“跌倒”的大惊小怪,也不失为一个新颖的视角。 
  全国卷II作文题也是话题式材料作文,试题提供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帮助的内容,每一则材料都涉及帮助和被帮助双方及其位置转换后的情况,两则材料又有对比的作用。第二则材料中原被帮助者所说的一句话已交代了题意: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题意相当显豁。这两则材料供人思考的角度有:帮助别人应不图回报;受助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帮助别人。 
  海南和宁夏是首批课程改革试验区,今年是他们第一次自主命题,考生是第一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他们共用一个文题,也是话题式材料作文。从题型上明显看出受全国卷的影响。材料在讲述法国化学博士做实验时由于好奇而偶然的发现,发明了汽车玻璃上的保护膜。题目还提供了对此的两种评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的追求;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实际上,材料中包含了对创造和机遇与追求、偶然与必然、好奇与创造等关系的认识。创造和机遇与追求、创造与好奇是条件关系,偶然和必然是辩证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关系,才可能透彻分析生活现象,才可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本质规律。 
  以上4道材料作文试题内容朴实、语言平实、风格相近,似乎都缺乏“诗意”,但都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干预生活的命题精神。 
二、话题作文—— 
    题型新宠还是明日黄花? 
  从1999年出现以来,话题作文曾走过全盛时期,至2005年作文命题才开始从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模式下解套。2005年,在全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占4 
 
3.7%;而标题作文已有4个,材料作文(包括图画型)5个。今年的19个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只有6个,占31.6%。但是,在这些题目中,有一个整体的倾向,就是和传统的认识不同,话题作文命题为了防止虚构相对地更加注意限制性,而其他类型题目为了减小束缚而相对有更开阔的内容空间。可见,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高考作文命题将会是话题作文与其他非话题作文共存的局面,而具备新形式的作文命题都会追求最佳的限制和开放的结合。有人将这种新局面称之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泛话题时代。 
  北京卷援引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七律《赠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并列出了五种解读信息供选择立意作文。这个作文题写作的成败首先在于选择话题的优劣,而这话题的优劣是相对的,个人情况不同,选择就应该不同。标准是:自己有话可说,而且可能说得比别人好。内容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去评论诗句和解读信息的优劣,而应选择某个解读信息为话题,然后“展开联想”,构思成文。 
  重庆卷的高考作文题撇开了近两年常用的二元关系类命题形式,要求考生说说高考的感受。它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要善于在平凡而琐碎的备考生活中发现亮点,并赋予色彩和诗意。提示语暗示了既可以写经历也可以写见闻,为文章的构思打开了思路。 
  山东卷作文题将“难以磨灭的记忆”包装得兼有诗意和哲理。在“时间不能使记忆风化”这个命题中,记忆是兼语,因此它是题目的主体。文章重点应当是对记忆的描述,但是这个记忆又不寻常,因为不被时间风化的记忆只有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珍贵的、惨痛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个命题叙议皆可,叙要突出记忆的刻骨铭心,议要称出记忆所承载的民族的、历史的重量。 
  湖北卷作文题由去年的“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到今年的“母语”,都体现了对文化的关注。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魂,学生得到过形象的教育,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也有切身的感受,因为毕竟已经正规地学了12年母语。试题材料对母语做了概括的介绍,涉及内涵、性质、价值和意义,并且用“感受、学习、运用”概括了考生和母语的密切关系。展开思路,则可以从提示语里面的“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进行,将母语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叙事,像《最后一课》那样,写出母语在心灵世界的烙印;可以抒情议论,表达对母语的民族情感,对汉语处境的忧思,对捍卫母语纯正的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