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8/16 23:50:1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4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300字。
课堂提问的艺术
恩平     语文教师     林小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历来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的气氛很沉闷,教师提问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 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 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现在我就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我的看法。
一、抓重点,整体把握
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主要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学上的重点是要落实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题目:老舍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美好品质?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并概括了出来,从母亲的这些品质中就可以看出她与儿女之间内敛而又深厚的感情,从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最大特点;感情真挚,作者正是基于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才写下了这篇文章的。这就解决本文的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抓住线索进行问题设计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写作的线索,线索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抓住了,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文章的结构方式,读起来也就更加易懂,并且有助于写作方面的训练。如我在教《故乡的榕树》这篇课文时,作者的思路是贯穿于两个时空,学生在理解上面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设计出一条问题:作者是由     的榕树想到      的榕树,进而想到     榕树下发生的人和事,最后抒发了浓浓的     之情。有了文章线索的“带路”,抢占了理解课文情节内容的制高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接下来老师要提的问题了,并且还懂得了写作上的一点技巧。
三、抓住文眼进行问题设计
我们通常讲“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钥匙。如《荷塘月色》一文,“心里颇不宁静”句是文眼,是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他因“不宁静”而去荷塘排解,然而宁静而优美的月下荷塘,也仅仅使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超脱,暂觉自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没也没有,”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仍未解脱排除。作者忆念江南采莲,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内心的不宁静自然仍不能排解;而古今对比,莲花依旧,世态全非,作者无可奈何只好回到黑暗 的现实中来,其感情之曲折,思路之清晰,可通过对“颇不宁静”几字设问讨论,自然理出头绪来。另外,利用“文眼”进行问题设计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到讲解诗歌这类体裁上,诗歌里讲究的是“诗眼”,如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我就抓住了“望”这个字来展开:诗人“望”到了什么?通过“望”到的这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