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苏岱
经常有同学抱怨生活单调,作文没事可写,其实不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他告诉我们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点滴琐事,积少成多,就能汇集成章。
一、佳作阅读
读前引导:
阅读下文,想想文章写了哪些事?这些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教师的乐趣
新鲜
小的时候就羡慕老师威风潇洒,但没想到当自己站到讲台前,面对着一双双充满渴求与纯真的眼睛时,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压力和责任感。但是教师的快乐和成就感是任何职业都体会不到的。下面敬请大家一起分享——
也许学生初学写作都习惯写好人好事,于是老是有人写捡到钱。我们班有一学生居然写在公园里捡到一亿元,都是10万元一张的。其真实度虽然为零,却让人忍俊不禁。
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学生,说他这个“青翠欲滴”用得好。下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几乎每个人都用了“青翠欲滴”:“我家的阳台上,有盆青翠欲滴的花”、“藤蔓上结着青翠欲滴的黄瓜”、“她的绿色毛衣,真是青翠欲滴”。有一个男生居然还写:“弟弟的鼻涕青翠欲滴……”
我的旗下也不乏另类写手,用词大胆夸张,有着超强的想象力。如:“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像一只只脱缰的野驴奔了出去”;“解放军叔叔一个个匍匐前进,就像一条条绿色的豆虫在地上蠕动”;“我弟弟新剃了一个光头,就像脱了毛的鸡一样”;“我走进了一家百货商店。啊!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你看那位农民老大爷,左手一台洗衣机,右手一台电视机,一溜儿小跑就走了”;“我有个同学,他不高也不矮,在1米56以上,1米58以下”——等于没说!
虽然我们班“人才济济”,却挡不住外班“一山还比一山高”的势头。这在几次监考中就可见一斑了。如半命题作文:《我的XXX》,要求写真人真事,结果有个学生竟然写了个题目叫《我的战友邱少云》。还有一道阅读题,大意是讲一位母亲为了孩子吃尽了苦,最后去世的事。阅读后,要求学生在一年后的清明节对母亲说几句心里话。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祝妈妈清明节快乐,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还有一篇写老师的,介绍老师的外貌,应该是老师有一张瓜子脸,一学生却写成老师有一张“爪子脸”。还有一个更幽默:“我们的老师头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连嘴巴也是大大的……老师对人很和蔼.他戴着一副变色眼镜,就像一只大熊猫……”他们班语文老师差点没疯掉!最搞笑的是有一个学生写了他养的一只小猫,猫后来吃了耗子药,将死去。当他赶到时,“只见小猫瘫在地上抽搐着,用无神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我要与世长辞了,你就是为了我,也要好好学习呀!’”全场改卷老师哗然!
另一个学生的作文让我不敢给分。一篇300多字的东西,居然每一句都没有丝毫的联系,第一句写“今天街上的人真多啊!”第二句却是“豆浆一点儿也不好喝!”第三句写“同桌的脸像个脸盆那么大!”其思维跳跃幅度之大,今日之中国恐怕无人能比。我不允许自己一不小心将一位意识流大师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小心翼翼地给了个“良”。
听说笑一笑十年少,我很庆幸自己有这种福分。怪不得有学生这样夸我:“老师笑起来像我1岁的小妹妹那么可爱。”
阅读启示
本文取材角度新颖,作者不写自己教书育人怎样呕心沥血,也不写自己帮教学生如何耐心细致,只把自己在不同时期、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习作中逐步发现的点滴趣事连缀成篇,既不落俗套,又真实可信。
文中的事又多又杂,有作文不真实、胡编乱造的,有使用词语和修辞不当的,还有不讲究写作章法的,但这些看似散乱的材料都围绕着“乐趣”这一主题,经作者的生花妙笔一描绘,“弟弟的鼻涕青翠欲滴”、“匍匐前进的”解放军叔叔“像一条条绿色的豆虫”等材料愈发显得妙趣横生,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让读者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我”对天真率性的学生们的深爱之情。正是由于作者平时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行文时又善于抓住不同事中的共同特征加以运用,才能把看似杂乱的材料巧妙串联起来,达到“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二、写作指导
积累素材不能嫌事小。大事虽然新奇,可毕竟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又远离我们的生活,加上青少年学生阅历不深,认识能力有限,很难了解得一清二楚,分析得透彻明白,写起来往往粗枝大叶、言之无物,干巴巴的不吸引人。而校内、校外,家里、家外的许多小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有些我们还亲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