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70字。
拿 来 主 义——我 的 语 文 教 学 观
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初级中学 袁长俊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能徜徉于各界语文大家之间,领略他们的 风采,感悟他们的思想,得到许多启迪:李镇西的率直、余映潮的洒脱、洪镇涛的渊博、程红兵的严谨,一次次的冲击着我。也得感谢鲁迅的“拿来主义”,让我在尽情的遨游这些“名川大山 ”的同时,能够“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成我自己独特的“大杂烩”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字、词教学——邓荣湛教我“写”“读”“议”
新课标对识字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会“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而且要考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字(词)的能力”。为此,在新教材的 课后几乎每一篇都有“读一读、议一议”的内容,这些字词不仅是该课出现的生字、难词,还有许多是 表现力强的优美词语,与传统教材中预习提示中的生字词有较大区别。在教材课后习题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唯独增加这部分内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然而在一般的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内容,以为只让学生会读、会写就行了,直到看了邓荣湛老师所撰写的《初中字词立体化教学——浅谈“读一读,写一写”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7期),才知道这远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原来字词教学也可以教得很生动.
在这篇文章的启示下,我尝试着将它用到我的教学中去。这是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共有9个词语: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冽、梦寐。我先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天马行空的写作”,有个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话:
秋高气爽,好一个艳丽的秋天!
此刻,不论寥阔的大地 ,还是深远的幽谷,都深深地笼罩着秋的气息:肥硕的果实挂在枝头,金黄的麦穗铺满了原野,农民伯伯整天忙碌着往家里抢收粮食。一切,都在向你宣告着秋天的成熟、富有和满足。
而最让人留念的是在一碧如洗的晴空下,走进秋天的林中,漫步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道上,听脚下的树叶发出丁丁的响声,山间清冽的溪水早已枯涸,干枯的沟壑上停留着几枚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仿佛是在慨叹:我将归泊何处?何处是我梦寐以求的栖息之地?
你看,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富有想象力的秋景图啊!很难想象这是字词教学的结果。在接下来的“饱含情感的朗读 ”、“畅所欲言的评议”中同学们表现得同样精彩。这一次,我找到了什么叫创作欲望?什么叫碰撞?什么叫融合?
二、阅读教学——李镇西教我“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走进“镇西茶馆”,让我领略了李老师那博大精深的教育内涵,他所提出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 阅读理念与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何其相似?看罢这篇文章,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涌上心头。
《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讲字的意思,句式的特点,而是先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教师范读、个人领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同桌交换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去领会文言句式的特点,感悟文章的大意。然后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句子(或者词语、或者内容),说出理由,提出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同学对夏夜戏蚊很感兴趣,有的则对鞭打癞蛤蟆感到有趣,并且还饶有兴趣的讲起自己小时候相似的经历。一时间教室内热闹非凡,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