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教学法探读《阿Q正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三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0/28 20:22: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200字。用问题教学法探读《阿Q正传》
□冯为忠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和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形式被逐渐摒弃,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冲破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并非易事,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运用“问题教学法”无疑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究来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问题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有意设疑或由学生主动质疑,在讨论、交流、合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知。 
  下面就是笔者运用“问题教学法”与学生一起探读《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从未停止过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从未停止过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关注。谈到鲁迅的小说,我们眼前自然的会浮现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麻木、迟钝的老年闰土;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所吞噬而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的祥林嫂;把烈士的鲜血当作治病良药的贫苦群众华老栓。他们都是不幸的人。毫无疑问,阿Q也是个不幸的人。鲁迅先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当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的不幸遭遇有没有变化呢?在他身上有哪些病苦呢?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第七章《革命》。     
  (二)探究课文 
  思考1:绍兴城发生革命的消息如何传到未庄的? 
  (明确:大乌蓬船。) 
  思考2:大乌蓬船的船主是谁? 
  (明确:举人老爷。) 
  思考3:举人老爷的乌蓬船来未庄干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寄存箱子,跟赵家排了个“转折亲”。夜里偷偷来的。说明他害怕革命,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势力诚惶诚恐的虚弱本质。) 
  思考4: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确:对革命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相互勾结起来。) 
  思考5:未庄人是如何认识革命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未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复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事实。) 
  思考6:据此来理解小说开头详细介绍日期的作用。
  (明确: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号)已25天,当时离未庄最近的绍兴也宣布光复,但未庄依然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出这里的死气沉沉,闭塞落后。把生活小事和政治大事相提并论,显得滑稽可笑,可见未庄的普通百姓并不关心绍兴光复。) 
  过渡语: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一颗石子,也引起了一点波澜。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 
  思考7:消息传来,哪些人变化最大? 
  (明确:阿Q和赵太爷们变化最大。) 
  思考8:阿Q对革命如何认识? 
  (明确: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思考9:阿Q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明确:深恶而痛绝之:因为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社会的统治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语);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农民,使他们对革命产生模糊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神往、投降:但是当革命风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