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20字。
语文课堂提问的三条原则
四川省三台县芦溪中学 倪 斌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那么,语文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呢?笔者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射箭打靶要瞄准,目标要对准中心点,设问亦当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主要有二:一是重点,二是难点。高中学生是具备了一定文化基础和社会经验的阅读群体,课文教学已无需从头至尾,逐词逐句逐段讲解。应打破程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1、抓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笔者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2、突破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拿来主义》一文,第一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已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但须难易适度,巧而不死。只有这样,才是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也有实效。设问之“靶心”瞄得准,无疑是切中肯綮、正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