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我这样教《信陵君窃符救赵》
□毕于阳
“新闻与传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选修课程里的五个系列之一,据此编写的“传记”部分的教材虽版本不同但均以古今中外的经典传记作品构成。其中鲁人版、苏教版等版本都编写了《〈史记〉选读》模块,且所选文本各有特色。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魏公子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的选文与之略有不同,题目为《魏公子列传》。为落实教材的传记功能,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引导学生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突出对传主精神世界的把握,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时,为落实教材的选修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应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使其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深入探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总框架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三学时分两步走完成。
第一学时: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语感的强与弱,而语感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取决于诵读的量与质。汉语的显著特点是以意会为主,语义的重心受制于语言环境。因此,文言阅读能力必须也只能在阅读实践中获得。为此,要求学生首先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文本,在琅琅书声中初步感知传主形象。
第二、三学时:深入探究,把握传主,鉴赏文本的丰富意蕴。
(一)自主探究
在初步感知传主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质疑,于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有:1.文章第一段似乎与下文没有什么联系,可否删去?2.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为了向平原君证实自己的“高义”、“能急人之困”,还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3.侯嬴为什么自刭?4.侯嬴要自刭,信陵君为什么没有反应?5.当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时,侯嬴“曾无一言半词”给公子,他为什么不直接把计策告诉公子,而要让公子“心不快”“复引车还”?6.如果魏国的援兵被秦国打败,那么魏国就面临着被秦军进攻的危险,信陵君难道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吗?7.信陵君如果没有受到平原君的责备,还会救赵吗?8.文章很大一部分写侯嬴,是否有些喧宾夺主?9.如姬作为魏王最为宠幸的人,却盗兵符,这是“义”还是“不义”?10.信陵君是为了他姐姐才救赵的,这也算是一种“高义”行为吗?11.为什么公子“多客”,诸侯就“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12.侯嬴为什么说公子若“北救赵而西却秦”就能成就“五霸之伐”?等等。
(二)合作探究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我们归纳出以下两个核心问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1.从“与魏王博”、迎侯嬴、窃符救赵等情节中可以看出信陵君是怎样一个人?
通过探究,学生提出了如下见解:①信陵君有德无才。他能够礼贤下士,但在危急关头缺乏智慧,“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②信陵君好功爱名。赵王田猎时他不仔细考虑就向魏王表现出自己的“贤能”;他经不起平原君的激将,为维护自己所谓的“高义”之名而救赵。③信陵君自私。为了亲情,竟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取小义弃大义,上演了一幕触怒秦国的惊险剧……
应该说,学生的质疑与见解是可贵的,但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解读时切忌断章取义。于是,我提示学生,要有语境意识,要注意文本前后的关联,要善于整合信息。通过一番阅读探究,学生们又读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①信陵君是集侠肝义胆与柔情仁善于一身的男子汉。主要表现为:在无力救赵的危急时刻,他维护正义,冒死前往解救,这正是一种侠义的表现;当预料到晋鄙必死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