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10个字。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是与非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小组讨论变得“时髦”起来,但是,很多语文教师使讨论成为一种形式和摆设。针对它的是是非非,笔者在文中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小组讨论、鼓励、创新、互助合作、正确分工
新课标要求大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因此,小组讨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就成为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受到公开课或展示课教师的青睐。其原因是,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单一的“授—受”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学习,不受教师、教材的束缚,在合作互动中创新,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深得评课者的赞扬。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仅把小组讨论作为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少有把小组讨论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小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固定化、程序化、形式化,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显然难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人们除了淡淡的恭维外,似乎只是走走过场,用它多一道程序和花样
用它多一道程序和花样罢了,又对它鄙夷起来。这主要体现在:
1. 问题太多,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
2. 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
3. 小组中只有少数精英参与讨论,发言,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袖手旁观状态。
4. 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5.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至与教学目标根本无关。
6.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