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00字,共1课时。
《错误》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实录:
美读入境,感受文情
师:请大家欣赏《错误》的配乐朗读,看看诗中两位人物,谁是思妇,哪些诗句写思妇?
生:“你”是思妇,“我”是游子。
师:因为有痴情哀怨的思妇,所以朗读时的语速、语气、节奏,是舒缓、轻柔、略带叹息的。下面请一位男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可轻声的应和。
师:鉴赏诗歌,首先应反复朗读,方能体味诗中含蓄的感情和意境。
三、涵咏鉴赏,感知意境
A
师:全班轻声齐读《错误》,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中的错误是怎样的错误?
生:齐读一遍,回答。
师:思妇错认归人,游子只是过客,这就是错误。(板书“过客”)
B.
师:错误是如何形成的呢?请一位女同学朗读前两节,其他同学体会:错误是如何形成的。
1.
师:第一节是诗序,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我们注意到,第一节的两个句子长短错落。句子形式
的长短暗示了句子内容。第一句写游子,“走过”一词最能体现游子特征,第二句写思妇,“等”最能体现思妇特征,句式的长短正暗合了这两个词。句式短促,正暗示了过客走过之匆匆。句式绵长,正暗示了思妇等待之漫长。
师:第二句写思妇漫长的等待,使用了倒装的比喻。试将倒装还原,“容颜如开落的莲花”,比较一下,倒装前后强调对象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
生:倒装前,强调“莲花”,容貌美丽。倒装后,强调“开落”。效果:音节上,“过”“落”押韵,音韵和谐;意义上,不仅比喻思妇容貌美丽纯洁、日渐憔悴,还强调了脸上的悲喜动作,化静为动。
师:比喻人面美丽如花,古诗词中并不少见,“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是,江南繁花遍野,有杏花、桃花,诗人却情有独钟“莲花”,莲花有什么独特的文化内涵?
生:莲花,即荷花,联想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花纯洁、淡雅、幽静。“莲”谐音“怜惜、爱”的“怜”,象征纯洁的爱情和思念。
师:原来“莲”,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莲”谐音“怜惜、怜爱”的“怜”;莲藕,又与藕密切关联,暗含藕断丝连的“丝”,“丝”谐音“思念”的“思”。所以“莲”,象征纯洁的爱情和思念。而莲子心苦涩,不正象征着思妇内心的苦涩?
师:赏析第一节,我们仿佛看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马蹄敲过,莲花摇曳,思妇美丽而哀伤的容颜如莲花盛开又凋落,惹人爱怜。
2.
师:第二节全用第二人称写思妇的心,游子如何得知思妇隐秘的内心感受的?
生:游子根据“莲花的开落”,推测和想象的。
师:第二节全是想象。诗人是怎样想象思妇的心?写出了思妇怎样的心?请大家轻声齐读第二节,品味思妇的心境。
生:读第二节。